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清華簡(五)與先秦思想研究專題」,很榮幸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曹峰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以清華簡第五冊的相關研究成果饗宴學界。這批文獻內容包含六篇戰國竹書,除《命訓》篇見於今本《逸周書》外,其他各篇文獻皆為未傳之逸篇。誠如李學勤先生指出,這批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可協助學界了解戰國中期諸子百家興起以前的思想狀況,亦可提供分析諸子百家觀念來源的基礎,故實有其深厚之學術價值,以下即對本刊各篇內容加以簡述。
第一篇是郭梨華教授〈出土資料中的伊尹與黃老思想〉,本文據清華簡五《湯處於湯丘》與《湯在啻門》,以及馬王堆帛書的《九主》論述伊尹之思想,彰顯戰國時人對黃老之治國理念,以及當時推尊伊尹所作的「味—氣」思想探究。第二篇是林啟屏教授〈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思想試論〉,本文以新出土文獻的重要概念為核心,指出儒家與黃老兩家思想間光譜移動的複雜性、兩者間思想的融合過程,以及古代治國理念的發展。第三篇是曹峰教授〈清華簡《湯在啻門》所見「五」的觀念研究〉,本文檢視了《湯在啻門》使用的水、火、金、木、土的「五行」意識,說明了當時雖已開始積極使用五行來解答天地人間的問題,但五行在當時並非是唯一、最高的標準。第四篇是李若暉教授〈《厚父》「典刑」考〉,《厚父》蓋秦墨習於《書》學者徵夏史以明典刑之作,且因其多言夏史,亦追溯夏后建邦始於大禹濬川,故其內容可補足一般思想史之闕文。第五篇是劉國忠教授〈從清華簡《命訓》看早期中國的三命觀〉,本文指出戰國時流行三命說,把「命」區分為受命、隨命和遭命三者,對二命與三命分法間密切的對應關係加以闡述。
專題書評部分,第一篇是由馬楠先生所撰〈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一文,本文從古文字釋讀、字詞句段疏解、分析篇章內涵及文獻體例、探求歷史年代地理事件等各個層面,簡介了《初識清華簡》一書內容之要點。第二篇是由葉樹勛先生所撰〈王中江,《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出土簡帛文獻與早期哲學記憶圖景〉一文,本文指出王氏著作的價值,主要是彌補一般簡帛文獻思想的探討多屬單一性、局部性的研究,僅能針對某個地域或某個學派的材料展開,而缺乏一種整體性、統合全局的把握,而本書的宏觀視野則彌補了此一缺失。
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為拙論〈《論語》「仁」觀念中的演繹思維與演繹者之分析〉一文,本文透過對儒學仁概念的探討,試圖探問仁觀念中的演繹性內涵,反思了為何仁觀念能以演繹方式主導此學派,並影響此一區域文明深遠。第二篇是陳妙芬教授的〈生命政治與酷兒研究〉一文,本文從傅柯分析的生命政治(biopolitique)、芭特勒的酷兒研究(queer studies),分析了如何藉由混雜主體性與性別展演的酷兒反抗策略,改寫現代性的主體預設。第三篇是曹青雲教授的〈心靈活動是什麼:亞里斯多德與當代範式〉,此文比較了亞里斯多德對心靈活動的理解與當代的心靈活動的主體是複合實體範式觀點之差異。第四篇是李海任教授的〈韓元震對朝鮮朱子學未發論詮釋之省察〉一文,本文分析了韓元震之未發,並非如朱子學未發論般用以表現道德本性的形而上存在,而是心之知覺作用尚未受外部對象任何刺激之狀態的形而下存在。第五篇是劉悅笛教授的〈孟子道德動機中的「情」之論辯——「肯定情感論」與「否定情感論」〉,本文從四個面向分析了孟子的「情」,探討含情的道德動機是否屬於「內在」,以及道德動機中的「情理」如何互動的問題。
總體而言,本期在專號部分探討清華簡第五冊的相關研究成果,展示了出土文獻對先秦思想研究的多方面的影響,深化了我們對於諸子百家思想起源的重要認識。一般論者則收錄五篇中西哲學論著。在此感謝學界友人協助文稿撰述、審查與各項出刊工作,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編校與準時出刊。本刊付梓之際適逢中秋佳節,在此敬祝讀者安康快樂,一切圓滿美好。
Archive for 十月, 2017
於 2017 - 十月 - 1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