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當宗教領袖於選舉之時明確地表明對某個候選人的支持,總是會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這樣的表態有違宗教精神。在大學校園內,宗教可以成為一個學術討論的對象,但不能成為學術討論的前提,否則就有違學術獨立或學術自由的精神。諸如此類的想法,在在顯示著宗教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某種特別的張力。隨著一次的事件發生,它們的關係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但即使它們的關係未被釐清,這些討論也常隨著時間沈寂下去,靜待著下次事件的發生而再度浮上檯面。對於一個沒有特殊宗教信仰的人,這些問題不過是引起社會紛擾的諸多現象之一,因宗教引起的問題並不比其他的社會問題更加值得關注,除非宗教與極端嚴重的問題相聯繫在一起。就像伊斯蘭教經常被與恐怖攻擊連結在一起,這個宗教就好像與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衝突關係。究竟這個衝突的發生是否是宗教引起的,仍需進一步地考察。但是否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而言,他們見到的就只是社會問題呢?宗教問題也只是社會問題的一個種類而已。或者,宗教信仰者與他們之間的區別,使得他們將宗教問題獨立於社會問題之外來看待呢?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宗教問題首先不是社會問題,而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問題。當支持同志婚姻與反同志婚姻的運動在社會中發生時,支持同志婚姻者認為他們求的是與社會公平性相關的社會問題,那些因自身信仰不贊同同志婚姻的反同志婚姻者,這個問題則是一個宗教問題。有宗教信仰的人又如何來反省他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呢?
上述的思考只能夠說是在遙遠距離下所進行的,或許這些話語夾帶著一些觀察、反省與整理,但它終究沒有將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具體化、現實化,只是停留在現象觀察及對其初步反省的思辨階段而已。換句話說,以上所言一切只停留在表面,並沒有真正進入到問題之中。本期《宗教與公共論域專題》集合了諸多有宗教信仰與經驗的學者,他們不僅擁有理論背景為骨架,更有切身的宗教經驗為血肉,他們的剖析可以帶領對這些問題關心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人進入核心。當宗教與公共論域並置在一起時,它們並非只是並排而坐而已,公共論域對於宗教可以是排斥或是接受。面對排斥時,宗教可以靜靜地自限於一隅,也能夠大聲疾呼地參與公共事務。如果宗教選擇的是參與而非迴避,那麼又該如何來參與呢?一種可能性是強調宗教參與的合法性在於社會對自身的要求,如果社會拒絕了宗教的參與,那麼社會就會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這是一種在社會既有框架下,說明社會尚未達成此框架下的自我實現才會出現拒絕宗教參與公共事務的現象,社會基於自身的利益應該要接受宗教成為其積極的成員。另外一種思考是,社會對於宗教的拒絕不在於社會本身的拒絕,因為社會自身已具有接受宗教參與的可能性了,問題發生的原因在於宗教的自我限制。宗教唯有先與時代相結合,才有可能與社會相結合。換句話說,宗教應當與時俱進,社會是時代的產物,當社會隨著時代前進,而宗教卻未能跟著往前,那麼它與社會的隔閡是必然的結果。這是一種自省、革新的宗教觀,透過宗教自身的進步來成為公共論域的一份子。此外,指出諸多的社會問題實出於對「公共論域」的狹獈理解,在擴大「公共論域」的內涵的豐富性的同時,又試圖說明宗教對於達成理想的「公共論域」的積極角色。這樣的構思一方面既化解了「公共論域」與宗教的內在衝突,另一方面也不將宗教侷限在「公共論域」的框架之中。在此僅就個人的理解,列舉出一些專題論文中可能涉及的討論方向,與讀者們共享。
最後,感謝專題主編沈清松教授、周明泉教授的辛勞,以及所有發表論文、書評的學者專家不吝分享自己的觀點,使本專題能夠有好的呈現。也要感謝所有曾在本刊發表文章的學者專家、曾在編輯部默默付出的同仁以及長期以來支持月刊的讀者。由於大家長期以來的共同努力,本刊榮獲國家圖書館所頒發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二名。還要感謝學校長期以來對本刊的重視與所有協助,本刊社長袁正泰副校長也代表學校親臨頒獎現場受獎。感謝太多、無法盡言,只有以不斷的實質努力才能略表謝意。
Archive for 四月, 2017
於 2017 - 四月 - 13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