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九月, 2016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6 - 九月 - 8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15年2月,我們失去了一位最可敬的哲學家。如果你聽過他演講,一定會對他不落俗套的幽默、「有特色」的上揚嘴角與好聽的廣東國語所吸引。如果你是青中世代的哲學學人,就不會沒有修過他的學分或至少聽過他的課;若是如此,你就會很快地在上述的形容詞以外,加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準備充分」、教學認真或系統分明這樣的表述;如果你曾經與他共事,你也會很輕易地表達出視野宏觀、高瞻遠囑、堅定信仰諸如此類的評語。沒錯,我們講的就是鄔昆如老師。說他代表整個當代華人哲學或許太過,但他的確形塑並影響了超過一個世代的哲學觀點卻也是事實。在哲學語彙、在思想詮解、在體系建構、在哲學評價,鄔昆如教授的「點評」,直到現在都還陪伴與迴盪學人的思想之中,我們並不相信一個哲學學者的書房只有一本鄔昆如老師的書。
這樣一個哲學老師的逝去當然令人感到懷念,為此臺灣大學哲學系與輔仁大學哲學系皆相繼地舉辦了追思與紀念研討會,表達對其學思歷程的敬意與懷念。爾後在諸位教授的建議下,《哲學與文化》月刊也積極地籌備,紀念鄔老師的專題,而由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教授與鄔老師在輔仁大學的學生陳俊宇博士共同主編此一專題。以下首先是此期專題的簡單回顧。
專題部分邀集了五篇專題論文與二篇相關書評,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黎建球所撰之〈鄔昆如教授形上學的具體實踐——中西存有的通路〉,黎建球教授藉由回溯與鄔昆如教授的師友情誼與交往點滴,進一步深究「存有」這一觀念在東西方哲學的意涵及其發展,一方面讓我們窺見鄔教授之生命情懷;另一方面也因此申論了「存有」的深刻意蘊,讀來深入淺出、甚有興味。第二篇論文為華梵大學哲學系伍至學副教授所撰之〈形上學的兩種路向:以《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為思考線索〉,文中以鄔教授的博士論文引出其為學的根本:包括重視原典基礎、跨越文化的藩籬以及以形而上學為核心的學思精神,作者以此為開展對存有觀念、邏各斯與「道」的討論,頗能與黎建球教授之文相互呼應。
第三篇論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利氏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沈清松所著之〈從跨文化哲學觀點看鄔昆如教授的比較倫理學〉,在本文中,沈教授以跨文化研究為方法,主張鄔老師的倫理學特色具有調合道德與實踐、自由與天主以及朝向存有本體而與至善結合等特色,此乃沈教授精闢獨到的觀察。第四篇論文為韓國建國大學潘小慧教授所著之〈鄔昆如的倫理學體系辨析——以《倫理學》一書為核心的探討〉,文中作者首先詳細地介紹了鄔昆如教授的生平及其著作大要,讓我們重新認識極為重要的哲學歷史,其次潘教授討論了鄔老師倫理學中幾個重要的問題,其結論認為「全人」這一立場,適足以詮釋人往真、善、美、聖不斷自我超越的歸屬。
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進修部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俊宇所撰之〈鄔昆如教授對希臘哲學的溯源與傳承——以知、福、德構成的定位宇宙和安排人生之路〉,作者為鄔老師晚近指導之學生,長期浸淫其學思風範,文中申論其以《西洋哲學史》開展國內對哲學史的重視,並以知、福、德,成就其目的論、德行論、幸福論三位一體的哲學體系。本期專題亦收錄二篇包括由輔仁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尤煌傑教授所推介,由何佳瑞主編之《臺灣士林哲學理論發展》一書,以及由何佳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人親自推介之《臺灣士林哲學口述歷史》,這二部著作本於同一著述計畫,為在臺灣士林哲學的研究與傳統作出統整性的總結,頗值一讀。
除了專題之外,我們還刊載了包括韓國江原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Young E. Rhee所著之“Teleological Narrative Model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王濤所著之〈聖多瑪斯意志哲學中的「意志薄弱∕不自制」問題〉、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Batairwa K. Paulin所著之“The Signs of the Times: Portrait of a Church Present to the World”、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羅月美所著之〈普羅丁論靈魂的眾多能力中的感覺與記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劉全志所著之〈論「丹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功能與衍變〉。這些論文皆經嚴格審查之優秀作品。最後還有一則書評,也就是由寧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沈懷興推介的鄔昆如老師所著之《人生哲學》一書,作者詮釋到位,值得一讀。
以上為本期月刊的編後語,我們願意藉此專刊,寄與數語。再一次地表達對鄔昆如老師至深的敬意與懷念。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