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八月, 2016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6 - 八月 - 1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現代新儒學」(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專題,內容涵蓋兩岸三地共同努力於儒學復興的學者之論述。本刊於2016年1月號《哲學與文化月刊》500期紀念專號〈臺灣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趨勢分析〉一文中曾經統計出,本刊近年來在對「當代中國哲學家」探討方面,其探討對象涵蓋了:「熊十力(13次)、梁漱溟(9次)、賀麟(4次)、方東美(38次)、唐君毅(18次)、牟宗三(19次)、徐復觀(6次)、羅光(36次)、勞思光(4次)等人的研究,總量約一百六十餘篇,包含了兩岸三地重要的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本期八月號專題,則是持續本刊對此議題的關切,由編委會於一年之前即安排此一專題的編輯計畫,希望能透過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儒學之現代化的研究,提升整體社會之人文能量。
本期第一篇曾春海教授〈論馮友蘭、方東美對老子形上學之詮釋〉一文,以馮友蘭與方東美兩位先生為例,揭示了現代儒家學者如何消化與吸收西學理論,分別引用邏輯分析、柏克森、懷德海等西方的形上學詮釋中國傳統文本,突顯他們對老子形上學視域和論點的不同。第二篇杜保瑞教授〈對唐君毅平議朱熹與王陽明的反思〉一文則透過「哲學基本問題分析法」,來處理唐君毅先生〈原性〉、〈原教〉中多篇文章對朱陸異同或朱陸王三家學說之同異,從而有疏通其間。第三篇為李春娟的〈詩化與觀相——論方東美詩性哲學的方法論〉,本文掌握了方先生獨樹一幟的哲詩風格與觀相的方法論,一方面融合了尼采與莊子「以美觀理」的解釋原則,另一方面則統整了斯賓格勒的觀相學與佛教的慧眼直觀,對中西不同類型的文化進行差異分析,進而尋求一避免科技與理性文明對人類生命的扭曲現象,闡釋方先生哲學於當代之重要價值。第四篇則是趙敬邦的〈從方東美哲學看環境與生態公義的融通〉,此篇從方先生的哲學觀探討「環境公義」和「生態公義」兩者間的鴻溝,分析「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兩者的落差,本文相當能符合《哲學與文化月刊》刊旨,追求以哲學評析吾人文化之初衷。第五篇則是張二平的〈熊十力的易學體用論——以「生生」之學對孔、老、佛、西的判攝和融通〉,本文回到了第一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透過「生生」的觀念對其學問中的本體論、心性論、知識論、文化論有深刻的現代詮釋。
在一般論著方面,則有丁為祥的〈王陽明「知行合一」之內解內證〉,本文以宏觀方式,將「知行合一」放在王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中來把握,以避免讀者理解陽明「慎獨」、「誠意」諸說中的困難。其次,南相鎬的〈透過「無然觀」看中國哲學方法論〉一文,以如何避免落入於「概念之陷阱」為研究動機,指出以「本體」為基礎的哲學缺失,從而嘗試將「無」(nothing)用為論述的方法,進而得出一種如「無然觀」一樣的方法論之世界觀。其三,韓思藝的〈明末清初上帝存在的中國式證明〉,透過關於「天主即上帝」的論證、反駁與辯護,反思中國基督徒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實踐基督宗教信仰的問題。其四,蔣孝軍的〈康有為的民權與國家觀念〉,作者透過康有為思想,從文化的角度來批判當時對民權與國家觀念的理解方式,同時亦反省了中國大陸對民權與國家觀念之思考內涵。其五,張子立的〈「同一性」、「道德動能」與「良知」:中西倫理學對話之一例〉,文中介紹了美國學者Christine Korsgaard以道德行動者(moral agent)概念詮釋康德倫理學,並應用其中有關「自我同一性的表現」的討論回到中國文化脈絡中,反思陽明學中「良知即是真己、即是道德自我」的概念,反思陽明論述與Korsgaard兩人相呼應之處,進行了東西方理論互補式的研究。
總體而言,本期專號以現代新儒學的復興為目標出發,透過新儒家人物熊十力、方東美、馮友蘭、唐君毅的論述為題材,闡述了現代新儒學的貢獻;同時專號的內容又回顧了老子、朱熹與王陽明等中國傳統文本,在傳統與現代、中學與西學之間搭建了溝通與對話的平台。本期範圍雖限於篇幅無法求全,但我們的目標卻非常明確;希望能在21世紀高理念漸逝的科技時代設法促使儒學能保存其活力,以內含創造力的人文精神挹注現代科技心靈,並能在現實與理想、物質與精神各層次間發揮其統性之功能。最後,感謝編輯同仁與學界同道協助文章審查與各項出刊工作,值此處暑之際,敬祝各位展卷愉快。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