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七月, 2016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6 - 七月 - 13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海德格.轉譯.華語專題》提及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同的文化如何在共同面對當代文化發展的問題時,一方面要予以不同的個別文化適切的意義,另一方面又要說明這些不同文化所在的整體性。就如同本期主編楊婉儀教授在導言點出了華語轉譯除了是在一種現代化的趨使下所進行的工作,它還涉及到跨文化間交流的歷史複雜性:「嘗試從當代哲學的處境來看華語界的現代化過程,以及中文書寫的哲學傳承,與歐美哲學間一百多年來日漸密切且多元化的糾纏關係,將發現跨文化、跨語境的交流,已然成為無法忽視的現象。」又如宋灝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到的:「由於華語轉譯內在於當代思維而產生某種逆向批判力,因此針對歐洲傳承以及歐美哲學的當代情境,當代華語思維便足以由內在的立足點拓展非常嚴謹的反省和重估,於當代思維當中突顯重大盲點,乃至某種程度上顛覆當代所謂主流的基本信念與思考架構。」即當代文化即使存在著所謂的主流文化,但是透過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將有助於文化思維的開展。在這個脈絡下,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跨文化問題呢?本專題一方面展示了與此問題相關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哲學省思。但除了借鏡於別人工作的成果與省思外,倘若要實際進入這個問題所要談的脈絡之中,或者說,進入這樣的一個世界當中,則是在於對這個問題當給予的關注方式。而回到自身來思考這個問題,是我認為進入這樣的脈絡所必要的,並且也將給出對這個問題理解的一個重要基礎。它是必要的,因為若不在自身思考這個問題,將無法深刻體會並表達那種內在的力量。它是重要基礎,因為處在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中,文化交流的果實早已植於現代人的身上。換句話說,跨文化的成果正是我們能夠被稱為現代人的必要條件。
如何進入這個脈絡呢?姑且讓我們將「自我」視為反思性主體,並且人與人的交會包括人與他人和人與自我的交會等不同形式。權且將「自我」當成反思性主體為起點,並不表示「自我」就等於是反思性主體。而是提供了一個可以帶領我們進入問題的起點,「進入」是目前最重要的,而「自我」是什麼這個問題,希望能在脈絡中被回答。若進一步地以「自我」為出發點,並將「交會」當成是一種自我的開展方式,在「開展」理解為顯現、建構或實現的意義下,那麼就能有「自我在交會的過程中顯現、建構、實現自身」這樣的觀點出現。若以之為基礎來討論不同文化主體或屬於不同文化的主體之間的交往問題,跨文化的交往就有著使得一個文化或屬於某一個文化的主體的自我開展獲得了超出自身文化的豐富性的期待。這種超出並不一定全然來自於其他文化,也可能是將自身文化原本隱而未顯的部分顯現出來或實現出來。由於主體所屬的文化不限於單一文化根源,因此,透過自省而達到的自我的開展,也能夠是不同文化交會的結果。
但若考慮著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強弱問題,那麼文化交流可能帶來的就不一定是文化的豐富性了,它也可能使得文化趨向單一化或者是以單一文化為基礎而其他文化只是這個文化的多樣性展現的結果。在這種情形下,自我開展就會成為將自我歸屬於某個文化的過程,或者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文化所展現的不同樣態和它們是如何得以展現的問題。
在這樣的「進入」下,跨文化的糾纏就成了自身文化的糾纏,如何梳理內在於自身的糾纏,就成了能夠處理跨文化問題的前奏。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認為這樣的處理實際上是由跨文化的問題所引燃。究竟那一個才是真正的開端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藉由任何一端,「糾纏」的問題以及它所要求的梳理得到了開展。
感謝本期主編宋灝教授與楊婉儀教授的辛勞,才能有本專題的呈現。此外,宋灝教授提供的封面與封底圖片也給出另一條思考的進路,值得大家注意。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