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五月, 2016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6 - 五月 - 11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在基督宗教神哲學中,聖多瑪斯、奧古斯丁在思想與學術的領域中,佔據了最為耀眼的舞台,而其進路也大多由哲學性的理性思辨所主導,在這些明星人物的論述下,或多或少造就了人們對天主教哲學傳統與神學的印象。如此一來,優點是在體系建構的過程中,能有著明確的內涵;然而其缺點則是,其光芒卻有可能掩蓋了其他面向的豐富性。因此我們在這個既存的體系之外更應該要問的是:這樣偉大與悠久的傳統如何在歷史中被建立起來;而我們除了思辨哲學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進路,如考證、比較文獻、釋經學等,可以提供我們不同基督宗教傳統的更多深刻圖像。
為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將中世哲學、神學回溯到教父時期,這個時期上承希臘,下接中世紀,教父時期的思想不僅對後世禮儀的建立起了關鍵作用,更讓基督宗教與依斯蘭傳統有了深刻的連結。而對第二個問題的回應更應該是正面的,因為吾人可以在明確的證據之下,為中世的神學研究找到實證的基礎。正因為這樣的思考,讓我們興起濃厚的興趣以關注中世紀之前教父時期的基督宗教思想,並大體以上述考證、比較文獻、釋經學等方法來研究聖經的思想,而能在主流之外開顯出有意義的學術蹊徑,為此我們籌劃了本期月刊的專題,而名之為《教父哲學與思想》,期望能藉此更整全地鑽研天主教哲學神學的來龍去脈。以下是六篇專題論文與及一篇一般論文的簡單介紹。
第一篇論文為澳洲聖母大學副教授Joseph Azize所著“The Institution of the Eucharist in the Gospel of John, the Didache and Ignatius of Antioch”,在此英文論文中,作者援引了許多證據,包括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主教的文本與《十二宗徒訓誨錄》的記載,來證明感恩禮儀的建立的確與耶穌的最後晚餐本身有直接關係,此文論證環環相扣,為一嚴謹深刻的學術論文。第二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張毅民教授所著〈《克來孟致格林多人後書》與安提約基亞依納爵書信的內在關連性〉。作者從考證的精神出發,企圖還原宗徒教父思想中的正統精神,此即發現其思想的貫通脈絡,作者認為這樣的整理將有助於聖經研究的進一步拓深。
第三篇論文為蒙納許大學哲學歷史國際研究學院的博士候選人John D’Alton所著之“St. Isaac and agōn: Isaac’s Development of the Greek Notion of the Heroic Struggle and his Metaphors for the Ascetic Life”。作者的企圖回溯中世初期聖依撒格的苦修思想,上與希臘傳統的傳承,下與依斯蘭蘇非思想相互比較,並暗示基督文明的影響既深且廣。第四篇論文為臺灣神學院魏連嶽教授所著之〈奧古斯丁的死人神學:西方「死人思想史」的典範轉移〉,在此論文中,作者研究了「死人」這個學術圈較少觸及卻也不可不謂重要的論題,以生動的筆觸,有系統地表達了關於死亡、地獄及死後生命的神學意涵,並提供吾人在華人傳統中與之對話的可能性。
第五篇論文為東京學藝大學哲學與倫理學系研究員Naoki Kamimura所著之“Christian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Training in the Writings of Tertullian, Cyprian, and Lactantius”,為所關注靈修的議題洋溢在此論文中,借助戴爾都良、西彼廉、拉克坦斯的思路,向我們澄清靈修的不同向度,並企圖從中重建基督徒的自我認同。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開華所撰之〈使徒教父著作中的「效法」概念及其思想淵源〉,文中認為「效法基督」的慈悲與愛,是讓光榮天主的不二法門,並可使信友團結與服從進而團結共融。除了專題論文外,本期月刊還收錄了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講師范慕尤所著的 “Another [...]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