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近年來明清兩代的研究相當受學術界重視,中央研究院三個歷史所與文哲所共同成立了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舉辦多場大型的國際研討會,又出版明清研究之專屬刊物;其他大學,諸如中央大學近年亦成立明清研究中心,臺灣師範大學2014年的儒道會議主題亦是訂在明清之際。學界之所以重視明清哲學,主要是此階段為學術發展史的轉折期,當時的學術方向,從宋明理學的義理之學轉向為清代乾隆以文獻考據為的學問,即由於其研究屬性變化甚巨,故明末清初的儒學家們即對此轉型有重大的反省;而其反省與創新的方向與成果,亦可為今日華人學者面對西方文化衝擊,試圖為東西哲學交衝之際尋求儒學現代發展新方向之參考。
本期非常榮幸能由東海大學哲學系蔡家和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邀集相關領域學者撰稿,協助本期「明清之際儒學研究」專題的完成,這些文章分別探討的主題如下:第一篇〈從無心、生意、一體諸理境論陽明對明道思想知繼承與推展〉,本文主論陽明思想並兼及整體宋明理學之精神,特別闡述「生意活潑」、「日新而自得」等重要儒學觀念,指出顏淵、明道、象山與陽明一貫重視的儒學精神。第二篇〈陽明心性論對儒學宗教性之觀照方式〉,作者以陽明的心性學與良知說為基礎分析其天人學說的合理性,再將天人學說落實於其宗教性議題,將其心性論與天人觀念應用在其處理鬼神與生死的宗教性之事。第三篇〈論黃宗羲對湛甘泉和王陽明的撿擇〉,本文透過儒家成德之教的一貫宗旨,分析了黃宗羲、湛甘泉和王陽明論學的不同態度,對三位儒者立場更作調停,為儒學的研究方法提出圓融的處理模式。第四篇〈孟子師說.浩然章》之心性詮釋與黃宗羲孟學詮釋方向之探討〉,本文採取Gadamer「理解的歷史性」的詮釋理論,檢視中國儒學經典詮釋的傳統,闡述黃宗羲對孟學的「心」概念,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提供一反思方向。第五篇〈王船山對《論語.季路問事鬼神章》的詮釋〉,作者立足於宏觀的視野,透過儒、釋、道判教及孔孟與朱子理學的對比研究,對佛老之生死觀、道家之生死觀與儒學之間的關連性,提供了良好的比較。第六篇〈康德的「外在自由說」與華人社會的發展——對戴震「以理殺人」之說的解答〉,本文探討了康德對於內在與外在自由的區分,以及德性義務與法權義務的不同,反思重視道德的中國社會如何從重德的要求轉出重法治的精神。第七篇〈焦循基於卦變說建立的《易》學哲學析論〉,作者探討了乾嘉學術宗師焦循的作品,在一般研究焦循皆偏重其數理釋易,或其與漢易關聯外另闢蹊徑,提供讀者清代易學與漢、宋易不同處的分析。在這些專家撰文下,相信明清儒學的重要性當能更加受到學界的注意與肯定。
在一般論著部分,本期刊出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潙仰宗禪法的華嚴意涵〉,本文探討禪宗五家之一溈仰宗禪法的華嚴意涵,闡明溈仰禪法的圓融特色。第二篇是〈程明道一本論所開展的存有向度與人性價值——牟宗三與唐君毅兩先生的詮解對比與當代反思〉,作者從存有向度與人性論角度,統攝與反思唐牟兩位名家的特色,進而重新揭露明道哲學在宋明理學上的新意。第三篇〈創生與化生:從人類起源角度探究中西哲學之融合困境及其可能性——以「創世記」為視角〉,本文對照了西方以「創世記」為代表的「創生」模式,以及中國傳世文獻中的「化生」模式,解說此二模式所形成的「主客二分」與「天人合一」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指出中西哲學對談與融合的深層困境。在一般論著外,本期亦提供陳德光撰《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沈清松教授著)書評一篇以饗讀者。
本期的出刊非常感謝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惠賜鴻文,以及審查人提供寶貴之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辛勞,使本期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的奉獻。
Archive for 三月, 2016
於 2016 - 三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