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十月, 2015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5 - 十月 - 14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專題結合出土文獻資料,對陰陽思想結合各家學說進行多層次之論述。漢代《史記》太史公嘗將陰陽家與儒墨道法四家並列,可見其影響深遠,從古天文、氣象、人事、生理結構至精神狀態,陰陽思想都從中充分展現其詮釋力度。在學派發展方面,此思想源自巫史之流與燕齊方士,經鄒衍、董仲舒與劉向等人建立理論並傳播其學。最值得注意者為,表面上此學與人文精神相背,然其中之神秘與力量卻在平民階層流行,至鄒衍理論體系建立,更獲得極大成功,上自貴族大夫,下至販夫走卒,莫不談論陰陽之事;可見此一理論的形成背景中自有一股哲學理性特徵之外亦符合人性本質的屬性,透過陰陽文字理論的形成,與華人世界的日常生活緊密相合。
本期非常榮幸由郭梨華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邀請此一領域之專家翹楚,詳述戰國時期陰陽思想的豐富內涵。首篇為陳麗桂教授〈從循環、代勝到主從、尊卑——戰國、秦、漢陰陽五行說的源起與演變〉,本文從「陰陽五行的來歷與分流」、「陰陽、五行的合流與天人配屬」、「陰陽五行的轉變——五行生勝、重德輕刑、陽尊陰卑」三方面,詳述了戰國、秦、漢陰陽五行說的源起與演變。第二篇為曾春海教授〈帛書《易傳》與《黃老帛書》的陰陽觀〉一文,本文從宏觀角度出發,從秦漢之際荊楚地域文化的陰陽說等宏觀視域探討兩書的陰陽觀,進而分別究明兩書陰陽觀的異同,來對比帛書《易傳》與《帛書黃老》的陰陽觀。第三篇為馮時教授〈清華《筮法》卦位圖所見陰陽觀〉,本文結合了傳世文本、出土文物、出土文獻,深入探討清華簡〈筮法〉中的「陰陽」與四時、五行、方位等相關的思想脈絡聯繫,並得出中肯研究成果。第四篇為林素英教授〈論〈三德〉之陰陽思想〉,本文先溯源古代陰陽思想,再釐清陰陽思想之不同層次,詳論〈三德〉全篇陰陽思想之內涵。第五篇曹峰教授〈上博楚簡所見陰陽家思想的影響——以《三德》、《天子建州》為中心〉,本文作者認為上博簡〈三德〉、〈天子建州〉二篇文獻部分內容受到陰陽思想影響,主張可藉此了解先秦儒道兩家的形成,並有助於重新審視《禮記》、《大戴禮記》中一些過去不受重視篇章的價值。第六篇為黃崇修教授〈《黃帝四經》陰陽觀對《管子》「定靜」工夫形成之影響〉,本文主要經由《十大經》與《稱》兩篇之研究,描繪出《黃帝四經》對後世「定靜」工夫形成之基本輪廓與陰陽動靜觀,並突顯與《老子》的差異。第七篇為郭梨華教授〈從《稱》中之陰陽思想論其根源及其在兵、法思想上的運用〉,作者將《黃帝四經》全書的「陰陽」觀作了完整系統的介紹,並以「陰陽」與黃老思想為論述主軸,分析「陰陽」概念的理論位置。
專題書評本期共有兩篇,第一篇是高君和博士針對劉樂賢的《簡帛數術文獻探論》(增訂版)一書進行簡評,除詳論該書思想脈絡外,並針對其內容可能形成的誤解進行澄清,對讀者應有助益。第二篇是馮鳳儀博士對王蓉蓉《陰陽: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天地之道》一書提出評論,分析了作者如何運用西方元素但又不違背中國思想中有關「陰—陽」的內容,並指出該書於實踐層面論述上的豐富性。
除了專題論著與書評外,本期並收錄一般論著三篇,針對老子的倫理學、朱陸哲學之宗教性,以及船山政治思想進行分析。本期的順利出刊,需感謝專題郭主編、諸位撰稿人與編輯部同仁辛勞,謹此致謝;也希望「陰陽」概念的理論位置與人文的意義,能透過本期內容的刊出得到更多讀者的共鳴與回響。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