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五月, 2014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4 - 五月 - 31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臺灣近年以來出現諸多的動盪與衝突,許多團體間彼此的對立發言不斷,造成社會內部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人的生活心情;由於人心長期受負面訊息的影響,最終於本刊付梓前發生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然而,如果,我們僅將責任此事件歸咎於個人,則忽略了事出有因;此種情況,表面上是治安問題,但以哲學觀察仍然須追求最終的原因為何?它只是個人行為嗎?一個家庭出現問題小孩時,可能與家長可能無關嗎;一個社會的脫序事件每週層出不窮,吾人能夠僅以個別事件看待嗎?特別是網友們竟組成鄭捷粉絲團,讚許與效法此種暴力,此舉使吾人無法再僅視其為治安事件,而須透過文化的高度檢視此事件背後的隱性基礎。
東海大學在第一時間發表一篇公開信給全校師生:〈成為別人的天使〉,強調鄭捷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愛著他,但卻也不夠愛他。此觀點無疑地是信望愛精神下的具有高度反省性的訊息,希望社會在震驚之餘能冷靜下來,開始長思該如何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穩定我們的家人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降低彼此的對立性,減少社會的殺伐與暴戾之氣;透過此次慘烈的事件,希望能透過更多的反省,做為全體社會浴火重生的開始。此種開始自然須透過各種層面努力,從治安、教育、文化提升等層面著手,透過心靈士氣的提振,使生病的社會能夠重生。以哲學的理性原則看,理性溝通無疑是降低對立性促進人際和諧最佳的方案;從人與人之間至團體與團體,再至學派與學派之間的敵對,都符合此一原則的應用,亦是降低衝突最好的解決方案。即近月以來出現諸多團體間彼此對立的發言,使我們聯想到哲學不同學派彼此間溝通的方法,能否應用到社會層面,使對立性團體間能透過方法性的溝通進而取得共識。
本期朱王對比專題,正好提供了類似的範例:吾人皆知在儒學史上宋代朱熹與陸象山是對立與競爭的學派,鵝湖之會即是具指標義的歷史公案;明代陽明承襲象山較多,故與朱門學問間亦充滿差異,雙方學者不但各自捍衛,亦相互批判。然而在本期專題中,不同學派間學問在本期諸位專題作者的詮釋下模型下,透過不同的哲學之方法性處理,兩人的學問似乎有了充分溝通的可能出現。本期第一篇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大著〈羅光對朱熹、王陽明心論之詮釋〉,其方法性的處理即聚焦於「心」觀念,不但區分出朱子與王陽明心論之方法有別,但卻可透過方法性的溝通指出羅光先生如何能以生命的高度來貫連生、仁、誠等概念,進而詮解朱、王之仁與心的關係。第二篇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的作品〈朱子與陽明的孟學詮釋差異之比較〉,其重點在指出兩人學問的差異而非同處;在側重區分雙方不同點的目標下,即可對不同特性學問明確指出彼此差異,以避免溝通時再次陷入意氣用事的批評;此文提供了充分的區分與判斷座標,明確指出朱王兩人的差異,以及兩人在上述問題脈絡中何人較近於孟子。第三篇拙論〈從朱子與陽明論蒯聵與衛輒比較朱王之「禮」論〉,亦重視溝通雙方的差異性之呈顯;即經由不同「禮」內涵的定位,區分出儒學史中不同的「禮」之位階的差異性與其不同哲學意義。第四篇蔡龍九(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作品〈朱熹與王陽明論「知行」之對比及其可融通處〉,則除了辨明朱王兩人「知行」內涵的差距外,更反思知行內容兩者融通的可能,進而指出陽明知行過程中的道德發端義如何能融入朱子的文本中,成功地為雙方的差異取得溝通的可能性。
在一般論著方面,本期則刊出下列四篇文章:洪鎌德(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的〈近年間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界之爭論與建構主義的崛起〉;陸敬忠(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的〈柏拉圖哲思與體系性詮釋學之方法學向度〉;楊婉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的〈為他人——以生存為核心所開展的倫理意義〉;以及吳忠偉(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的〈「理毒性惡」之爭與宋代天臺宗「性惡」論範式的轉向〉,以上諸文皆具作者精闢之見,在此本刊誠摯地邀請讀者共同分享;並期待能將哲學理性溝通與對話精神,由學界普及至社會大眾,增進社會祥和之氣息。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