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四月, 2014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4 - 四月 - 30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吾人何時會開始關注「美」或「藝術」?這是一個好的卻也是不難回答的問題:倉稟實、衣食足或許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而後我們才可以談到禮節與榮辱的問題,古人傳遞這樣的訊息給我們,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理智、道德到宗教的歸趨與自我超越或許是這樣看法的現代版本,也是人性之所同之共通欲求。
道德問題為什麼與藝術問題有關?那或許是因為禮節與榮辱問題必須脫離或超越感官所能達到的限度。當吾人在問一件事物的美或善時,我們在問的似乎已經不是它能帶給我們多少物質上或感官上的滿足,如果我們最終還是能夠理解到表面上的美善常會走到其對立面這一點,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藝術應該與道德有關,正因為道德關乎吾人如何正確理解藝術的價值,因此我們可以從最破敗、最荒謬或不可思議的藝術形式中找到真正的藝術精神,就好像在最高貴、最和諧與最理性的音樂、繪畫與文學作品中找到的那樣。
對美的事物的欣賞,構成人的獨特稟賦,我們從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領略到了,但有時卻也將這樣的領略遺忘在純粹學理之中。然則,什麼構成我與動物的不同?為什麼欣賞藝術會深受感動?為什麼對美的理解會提升我們的生命境界?這些問題卻都是我們應該偶而誠實地問一問自己的,如果人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許我們可以為「何謂藝術」得到一個不謀而合的基本界定,而這樣的定義應該會與「自我超越」的相關論述放到同一類的位置上。
本期的專題就在這樣的高度上,與我們與談藝術與道德的關係議題,因此其深刻與超越的價值。以下是專題論文的簡介: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尤煌傑所著之〈馬里旦論「藝術」與「習性」〉,作者分別從「理智與習性」、「藝術與習性」與「藝術與德行」三個面向來討論藝術與德行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馬里旦的美學,是建基在理智的基礎,因此藝術與明智並不衝突,同理德行所含攝的習性也成為藝術精神的核心。第二篇論文為美國俄亥俄州北坎頓華許大學哲學系教授John G. Trapani, Jr.所著之“ ‘Tasting the Fruits and Silts of the Earth:’ Harvesting Insights from Maritain’s Philosophy of Art and Morality”(「品嚐大地的果實與淤泥」:讀馬里旦藝術與道德哲學所得)。作者以馬里旦的重要著作《藝術與詩的創作直覺》為本,討論藝術和道德之間的關係。首先論述馬里里人性觀的刻劃,其次討論藝術家為何追求感官刺激和道德爭議背後的理由,而藉此同情的瞭解,吾人應可更為確實地理解何謂藝術。
第三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吳瑞珠所撰之〈能征服自由的人——馬里旦「征服自由」的論據〉,文中作者以馬里旦為理據,議論「人是什麼」根本的問題,其結論認為具有原罪的人不可能擁有單純的本性,但即便如此,人仍為造物主所愛,若人能善用自由,仍然能夠贏回自身存有,而關鍵就在於必須不斷的征服自由。第四篇論文為美國迪西爾斯大學哲學與神學系副教授Gregory J. Kerr所撰之“Maritain, Morality, Art and Distortion”(馬里旦、道德、藝術與失真),作者議論藝術作品中對描繪現實的錯亂與失焦,有時更能參透實在的豐富性,因此扭曲與混淆有時是藝術的必要形式,好讓我們透過這樣的不可限定性,理解到潛存於意識的存有的全幅圖像及不可化約的本性。
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何佳瑞所撰之〈馬里旦之藝術創作理論與藝術教育〉,作者從馬里旦的美學中開展出藝術教育所應有的態度,此即整全人格之要求,其主張面對藝術的態度應同時將理智、感情、想像、感官與自我意識等官能結合起來,唯有如此才可能成就藝術的內在價值,並促進整合的主體的協調和發展,而邁向成熟與健全。第六篇論文為加拿大聖方濟薩謁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神學與文化傳統中心主任William Sweet以法文寫就之“La philosophie de l’art chez Jacques Maritain”(馬里旦的藝術哲學),作者指出,為什麼吾人應重讀馬里旦的美學作品,是因為馬里旦對藝術的觀點挑戰了當代公認的觀念,也因此更具價值。
以上為本期專題約略介紹,此處所言不及本文精華之萬一,讀者自行閱讀應能有更深之體會。當然,除了專題論文以外,本期月刊同時也收錄了四篇論文及一篇書評,分別是: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許鶴齡所著之〈探討佛教哲學諮商對仇恨的轉化與療癒之道——以「密勒日巴」(Milarepa)影片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劉梅琴副教授所著之〈文化差異下的中西人物肖像藝術〉、中國美術學院社科部哲學講師朱文信所撰之〈原人四足與玄之又玄——現代哲學視域下論「無」在東方古典本體論中的呈現〉,以及山東大學哲學系副研究員蘇慶輝所撰之〈指示條件句、脈絡與爭論〉。最後則是唯一的書評,由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鄭仰崙所引介,由何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伽達默爾科學技術反思研究》一書。從這些題目看來,其豐富與多元,實不下於本文的專題論文。
最後,謹祝福讀者諸君能從閱讀中得到滋養生命的精神食糧。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