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十一月 30th, 2013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3 - 十一月 - 30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近來社會遭遇到了嚴重的食品衛生及安全問題,人們希望能夠擁有一個能夠促進健康、至少不要危害健康的環境,但現實的情形卻令人擔憂與失望。如果健康關係到是人的完善性,那麼我們對這個完善性的擔憂其實不是僅在於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關係到人的身體健康,人的健康還有心靈的層面,心靈層面的健康常與教育相關。人不僅在出生之後才有完善性的問題,在母體時就有了這個問題了。因此,什麼樣的食物或什麼樣的胎教可以增進胎兒發展的健全性,都成了促進人的完善性的重要考量。
在柏拉圖的《蒂邁歐篇》,柏拉圖以為這個世界的發生是來自於神性工匠(Demiurge)的一種善性的流溢。神性工匠希望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善的,因此,祂以永恆的事物為模型「創造」了這個世界。祂採取了比例的方式來構作萬物,就是為了使得這個世界的完善是不會毀滅的。當人們在提倡優生學時,人們也嘗試扮演神性工匠的角色,希望人們所造出來的儘可能是完善的。善的才讓它生下來,不善的就不使它存在。在這個意義下,人的完善性首先是一種結果,一種非來自於自身的結果。在柏拉圖的思想中,這種結果是來自於一個不僅具有能力具有善性的工匠,祂參考著完美的模型才能得來的。從對於優生的考慮,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自己扮演這樣一個角色。但是,人們自身是否具有像神性工匠那樣無可懷疑的善性,並且有著同樣的完美模型呢?從優生學來看,我們看到為達成人的完善性的努力;但從食安的問題來看,我們也看到的人們對於人的完善性的破壞。既然人們不總是能達成善結果,那麼原因何在呢?人們不具有不可懷疑的善性?或人不具有完善的模型呢?如果人們缺乏前者,那麼人們擁有後者嗎?後者又是什麼呢?科學是一個可能的答案。人們的生產的結果基於科學標準而被判定為完善或不完善,凡是符合科學標準的就是安全的;不符合科學標準的就是不安全的。科學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嗎?即使不是,現階段它也扮演了這個角色。
人們關注食安的表現是一種對完善性的追求,這使我們肯定了人有那個朝向善結果的意圖。為了真正產生善的結果,人們又採取了科學的模型。而這兩者共同決定了會不會有一個善的結果發生。現在,當食安問題出現了,人們普遍認為應當檢視的是生產者的善性,而非生產者採取的模型。若有人懷疑那個模型,反而被認為是脫罪之辭。這顯示了追求完善性在現實中的矛盾,人們基於善性追求完善性,但又同時懷疑自身並不具有那樣的善性。對我而言,這對人們的完善性帶來的挑戰比起食安所帶來的更加嚴重,也更加值得我們重視。
本期「柏拉圖專題」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劉小楓教授主編,共邀請了四篇專題論文和兩篇專題書評。專題論文如下: 劉小楓(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有所成——思考柏拉圖Politeia的漢譯書名〉;林志猛(浙江大學哲學系助理研究員),〈柏拉圖《法義》中的靈魂學與神學〉;賀方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格拉底與摩呂草——柏拉圖《普羅塔戈拉》引荷馬史詩考〉;泰田伊知朗(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柏拉圖與荷馬史詩〉。專題書評如下: 彭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書評:施特勞斯,《柏拉圖式政治哲學研究》;羅峰(浙江大學外語學院助理研究員),書評:Linda R. Rabieh, Plato and the Virtue of Courage。
本期一般論著有: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阮籍、嵇康和山濤的老子思想;尤煌傑(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畫論的影響:以《易傳》和《論語》為例;張瑞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劉宗周《圖》《書》易學思想管窺;張永超(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天主教與儒家「孝悌」觀之比較——以瑪竇福音與郭店竹簡為例;張崇旂(香港教育學院英文系助理教授),〈伊梅達修女〉中的身體感官與知覺現象。
在此深深感謝本期主編以及所有作者的用心與辛勞,也希望各位讀者有個美麗的思想饗宴。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