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五月, 2013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3 - 五月 - 31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感動讀者,莫不在於以深刻的生命體驗及情感為其出發點。古人有云:文窮而後工,這句簡單的話卻具體地描繪了中的生命困境與偉大創作間的吊詭。縈繞在絕望中的存有卻更能激發本真(authenticity)的突現。至於困境或痛苦究竟是否具有本質上的意義或只是激發人性反省的工具,人們可能有不同的詮釋;但相同的是,終究痛苦是以存在的觸動與感同身受的形式被永恆地書寫下來。
當然文學作品就像其他藝術創作一樣可能呈現多樣的與面貌,但往往那一些具有普性高度的作品卻更有潛能地被長久欣賞與保留。因此在藝術的領域中宗教,或更好說涉及神聖的題材,常同時成為吸引創作者與欣賞者關注與駐足的客體。與之類似,文學或哲學作品的中的神聖代表著永恆中的永恆,常支撐著那浮出水面百分之一的文學或思想冰山。
本期專題就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莫里亞克的文藝思想為主題,由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黃雪霞主編。我們都知道莫里亞克的作品常以信仰為核心,以天主的愛來喚醒良知,並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展開批判。顯然在他的生命中曾經歷萬分痛苦的掙扎,而在最後終能淬煉出感動靈魂的作品。作為編後語,以下本期論文的重點回顧。
第一篇論文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劉海清所著,〈莫里亞克小說之啟示:基督精神與人文關懷〉,劉教授闡述了莫里亞克作品中的信仰核心,並試圖以神的美善來導正人性的軟弱,「最終擺脫物性的束縛而獲得神性的澄明與自由」。第二篇論文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徐真華所著,〈跨越時空的人性光芒——莫里亞克對現代女性意識的重構〉。本文旨在探討呈現莫里亞克小說中情欲與罪惡的問題,文特別聚焦於女性的存在議題。文中議論女性應「走出傳統,擺脫束縛,重獲自由」與命運抗爭,並以此作為生命意義的核心價值。第三篇論文為廣西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楊令飛教授所著〈莫里亞克自由觀芻議〉。其為文介紹自由與人性罪惡的辯證關係。作者有見地指出莫里亞克的關懷,演繹了天主教信仰與粗野情欲之間的張力,卻也在最後把宗教救贖當作拯救人性墮落和消除社會罪惡的最佳方案,並據以宣揚天主之愛。
第四篇論文為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黃雪霞所著,〈《給痲瘋病人的吻》——人物的救贖〉一文。《給痲瘋病人的吻》是奠定莫里亞克文壇地位的作品。作者透過剖析小說人物與故事結構並討論其間的殉難情節,以及透過無私的犧牲而得到救贖。第五篇論文為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林玫君副教授所著,〈黛瑞絲.德格胡——心靈荒漠〉。本文討論了莫里亞克在成為名人後對社會處境的反省,其中生存的孤獨與焦慮感,留下信仰與虛無間無盡的獨白。第六篇為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講師鹿一琳所著,〈莫里亞克《蝮蛇結》的悲劇內涵及其哲學指歸〉一文。作者認為《蝮蛇結》這本小說是莫里亞克的巔峰之作,由此「傳遞出作家對自由、存在、宗教等人生重大命題的探索和哲學反思,並形成了作家獨特的悲劇哲學體系」。作者認為這部作品同時深具文學和哲學的價值。最後一篇論文為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林德祐所著,〈一個自由,兩種表述:沙特與莫里亞克的小說論戰〉。文中議論了莫里亞克與沙特之間有意思的筆戰,經此一役。也促使莫里亞克重新建構其小說之風格與形式。
在論文之外,本期月刊還收錄了,〈《愛的荒漠》和錯位的欲望〉與〈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聖誕節的故事》〉兩篇書評。前者討論了莫里亞克《愛的荒漠》這本代表作,並以其所揭示的存在議題為論述焦點。後者旨在透過《聖誕節的故事》這部小品探討母親角色的錯位與在親子間所造成的矛盾與存在命題。
當然除了專題之外,本期還收錄了二篇一般論著。分別是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教授李哲賢所著,〈荀子之性說析論:從文本談起〉與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廖慶華所著之〈從紀錄片的生死議題析論生命的意義〉。二者皆為一時之選,值得一讀。
以上是本期月刊編後摘要,敬祝讀者諸君展閱愉快。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