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動物」,人追求著共同的生活而與他人結合起來,形成了政治共同體。不同於動物,人具有善惡、公正與不公正的感覺。因此,如何在公正的共同生活中,尋求最高的善就成了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中的重要課題。若政治尋求的是最高的善,並且政治是人的本性,而國家是依人的本性自然形成的共同體,那麼國家追求的善和個人追求的善之間當是一致的。但究竟國家追求的善與個人追求的善之間的關係為何呢?國家的善等於是個人的善的總和嗎?或者它們是不相等的,那麼究竟國家的善先於個人的善,還是個人的善先於國家的善呢?對於亞里斯多德而言,國家與個人之間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公正是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人與事的公正都以共同體的秩序為前提。但對傳統的自由主義者而言,國家做為個人保障自身權益意志的延伸,實質上就是保障個人權益的工具。因此,國家的善是服從於個人的善的。
反思於自身。當我們身處於民主國家之中,任何公共政策的決定,應當是人民福祉決定國家利益和國家利益決定人民福祉呢?當人民的福祉不等同於國家的利益時,這將導致人民追求的善與國家追求的善之間的衝突。做為一個現代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衝突呢?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對國家觀正突顯了這樣的衝突,它們之間的爭辯也為這樣的衝突劃出了一條理路。為何我們贊同國家利益優先於個人利益?或者相反地主張個人利益決定了國家利益?這些主張的基礎何在?它們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透過對於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國家觀的爭論,讓我們在思考生活週遭遇出現的問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身想法的理論依據,也希望透過本期的文章能夠給予這些問題一個回答的方向。
本期「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國家觀專題 」邀請中國人民大學龔群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邀集了七篇由國內外學者撰寫之專題論文及一篇專題書評。專題論文如下:Peter Simpson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Classics Graduate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he Communitarian State”;龔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教授):〈在無政府與利維坦之間——自由主義的國家觀〉;周明泉(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誰跟你是「我們」?論Michael Walzer現代公民社會的重構過程〉;譚安奎(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公民間關係與自由主義國家觀的當代建構〉;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古典共和主義與政治自由主義的一致性:對桑德爾的幾點回應〉;肖紅春(國家稅務幹部學院講師):〈洛克政治義務理論的同意路徑與語境吊詭〉;關啟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副教授):〈普世主義vs愛國主義:孰好?孰壞?〉。專題書評:龔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書評:桑德爾,《民主的不滿》——自由主義的或共和主義的自由?評論桑德爾的《民主的不滿》〉。本期的一般論著: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東美及其對莊子哲學的詮釋〉。
《哲學與文化月刊》秉持著對社會的關懷,提供讀者們與自身所處社會相關問題的哲學省思。希望能夠藉由這個主題,讓我們對於政治問題不再只是口舌之辯,而是能夠透過思辨的過程達到共同性的把握。這種共同性不必然是大家持有共同的觀點,也可以是在堅持著不同觀點的情形下,為達到公正的共同生活所付出的共同努力。
Archive for 八月, 2012
於 2012 - 八月 - 3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