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自上世紀簡牘與帛書等文獻陸續出土,對於中國上古哲學思想、社會文化、語言文學等研究領域之學術研究影響甚鉅,職是之故,數十年來出土文獻之研究頗受重視,研究面向涵蓋文學、史學、哲學,其學術價值不言可喻。
本刊以「近年出土文獻思想研究」為本期專題,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麗桂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收錄七篇專題論著及書評一篇。其中范麗梅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著眼於文獻解釋學的問題,提出〈簡帛文獻用字與閱讀習慣研究綜述〉,期在出土文獻研究之方法論上有所建樹;林啟屏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則藉由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堯舜」形象之分析,探究「內在超越」之觀念內涵,對於當代儒學在「內在超越」之議題上,提供一發生學的解釋;葉國良教授(臺灣大學、山東大學)從經學傳播之問題出發,整合傳統圖書及出土文獻之資料,以其深厚之經學學養,為經學研究提供可貴的觀點論述;郭梨華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透過在考古器物銘文、楚簡及傳世文獻等資料之整理分析,指出「天」、「德」、「中」三概念為周代「禮樂制度」之底蘊,並以此探究孔子思想之根源;曹峰教授(北京清華大學)則以郭店楚簡為對象,探討其中「天」、「命」、「性」、「情」等人性論的基本概念,經由對概念涵義及楚簡中表述方式之分析,曹教授認為郭店楚簡與道家有密切之關係,且其思路與荀子相近,而非與孟子一路;謝君直教授(南華大學哲學與生育教育學系)亦從楚簡研究出發,就「心術觀」範疇探究〈性自命出〉與荀子二者之觀念,在「心」、「性」、「情」之人性論結構上,對比出二者之差異性,亦論證了先秦儒家在人性、修養觀念上的異同;陳麗桂教授則以〈凡物流行〉、〈鬼神之明〉之文獻內含,探討中國古代之鬼神觀及宗教觀,並對於中國哲學中「形神」議題有精闢之論述。此外,黃麗娟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亦以「從方法到方向」為視角,對於《新出楚簡研讀》(陳偉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提出鞭辟入裏之評論。
本期亦收錄了一般論著二篇:李賢中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之〈墨家的天人關係〉以主宰的、倫理的、師法的角度探討墨家的「天人關係」觀點。另曾慶豹教授(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與賴敏婉(桃園忠貞國民小學教師)〈一神教、猶太性與伊底帕斯情結──《摩西與一神教》對父親形象的書寫〉,文中分析了佛洛伊德於《摩西與一神教》的「伊底帕斯情結」論點,以此探究一神教的根源與現象,並以父親形象的問題呈顯出猶太宗教的基本特性。
以上簡述本期編輯大意,感謝所有審查委員嚴格審查、諸位作者之賜文投稿、編輯部同仁之辛勞,更感激讀者諸君對本刊之支持,並祝展卷愉快!
Archive for 四月, 2012
於 2012 - 四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