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八月, 2011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1 - 八月 - 31

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在我們的生活世界當中,我們的經驗、傳達的語言、以及人際之間的行動等等,如何可以積極而有義意的把握,在詮釋學方面的努力,提供了不少的貢獻。但是當代的詮釋學的成就,其實在古代希臘哲學的脈絡中,特別是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中,已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啟發。例如亞理斯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要求以名副其實的哲學修辭學來取代現存個學派的膚淺的、詭辯的學說。亞氏認為修辭學是一門可以進行系統性研究的學科,而不是經驗方法的隨意拼湊。它是類似辯證法的普遍技巧,適用於人類所關切的各個領域。同時也探究如何成功地贏得聽眾的接受,這其中也涉及心理學上的運用,以及揭發真理的步驟等等的工作。這個觀察的結果,說明西方哲學在當代哲學上,雖然多采多姿的綻放各種不同的輝煌理論,但是返本溯源仍然可以發現與古代哲學之間的思想關連。證成西洋哲學一脈相承的體系發展。
本期邀請黃筱慧教授擔任「符號與文化」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五篇專題論文: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呂格爾詮釋學之「時間『中』」的敘事研究——間際詮釋學初探〉;孫雲平(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文本、詮釋與實踐——呂格爾《由文本到行動》的詮釋學〉;陳學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助理教授):〈Simulacrum and Ierculturality Between Sign Prod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rocess〉;黃雅嫺(臺北藝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文本的詮釋與閱讀——德希達對笛卡爾的「瘋狂」分析兼論與傅柯之爭〉;陳界華(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符號.敘事.宗教:「沉思哲學」文類的結構分析〉。另有兩篇專題書評:黃筱慧:〈書評:W. David Hall: Paul Ricoeur and the Poetic Imperative-The Creative Tension Between Love and Justice〉;李佳馨(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書評:Hugh J .Silverman:Cultural Semiosis〉。
本期一般論著刊出以下兩篇:陸敬忠(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亞理斯多德哲思與體系性詮釋學之方法學向度初探〉;曾其海(台州師專社科系教授):〈天臺遺則佛窟學之特色〉。以及青年哲學一篇:陳若吟(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試論呂格爾「自我詮釋學」在哲學諮商歷程中的實踐意義與及其限制〉。一般書評一篇:鄭仰崙(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書評:Richard M. Zaner:《倫理師的聲影》〉。
以上簡介本期大要,敬祝讀者諸君暑假期間,神形康泰,展卷愉快。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