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儒家哲學與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一直息息相關。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面對天地、人世、自我等等的向度,在在都與儒家的中道思想密切相關。古人有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解釋正反殊異。但是從這句話的意涵當中,可以看出儒家經典平實雋永的一面。另外一方面來看,儒家的典籍浩繁,即便窮首皓經也難以一窺全豹。羅光為儒家哲學捻出「生」、「仁」、「誠」三個主要概念,幫助我們有一個提綱挈領的依據,他說:
人的精神生命,儒家用一句話來代表,即是「仁」。「仁」,和「生」相配。天地的變易之目標是「生」,人生命之目標為「仁」;「仁」是愛自己和宇宙萬物的生命。儒家的倫理學以「仁」為基礎,也是孔子所講的「一貫之道」。
「仁」為精神生命,精神生命需要發揚,發揚之道在於「誠」。「誠」是「率性之謂道」(中庸 第一章)人要按照人性而生活,漸次予以發揚,到了極點,乃能和天地合德,「贊天地之化育。」(中庸 第二十二章)中庸所以稱讚聖人的大德為,「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中庸 第三十二章)
儒家哲學的體系,便可以用三個字作代表:「生」,「仁」,「誠」。形上學的萬有為「生」的「存有」,人的生是「仁」,「仁」的修養是「誠」。上下互相連貫,結成一個體系。(《儒家哲學的體系》〈自序〉,《羅光全書冊十七之一》,頁II-III)
《中庸》首章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指出「天命」、「率性」、「修道」的三層位階關係,但是這不易讓人明白,通過羅光先生的形上學、倫理學、生命哲學的觀念綜合,以「生」、「仁」、「誠」三個主要概念來貫穿人的價值與使命,促進了我們對於儒家哲學的觀念體系的理解。
本期由陳福濱教授擔任「中國儒學」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六篇專題論文: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由觀看「子見南子」談儒家經典的閱讀〉;陳福濱(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儒家教學藝術的精神——以《論語》為論〉;郭梨華(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孟》、《荀》中孔子圖像之延異〉;肖群忠(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孝道的生命崇拜與儒家的養生之道〉;張勇(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論柳宗元的孟子觀〉;汪惠娟(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艾儒略《三山論學紀》與儒學的對話〉。另有二篇專題書評:蕭美齡(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張舜清:《儒家「生」之倫理思想研究》〉;王以嫻(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鄧紅:《董仲舒思想研究》〉。
本期刊出以下三篇一般論著: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朱熹與莊學〉;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微《敘畫》之美學理論分析〉;張美娟(臺灣觀光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羅近溪觀念中的「情性」與「情欲」之區別〉。以及青年哲學一篇:鍾永興(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通「中道思想」與「三教可一說」之商榷〉。
以上簡述本期旨要,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Archive for 六月 30th, 2011
於 2011 - 六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