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尤煌傑 主編
最近台灣的社會每天都有一些驚奇,十月份學術界最熱鬧的新聞就是教育部對各大學研究論文數量評比的統計排名所引發的爭議,而十一月份社會上最熱鬧的新聞就是與二○○四年總統大選有關的「非常光碟」事件。每次選舉幾乎不可免的,一到選情緊繃就陷入意識形態對立之爭,這個光碟事件不過是這類爭議事件的最新一回合,而且還沒有到要落幕的階段,似乎還會持續發酵好一陣子。本刊基於學術刊物的立場,謹守學術分際,不涉入任何政治陣營的支持或反對。但是,這個事件的爭議過程中涉及「言論自由」的主張,這可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也是當今公民社會所必然觸及的論題。這個問題也是「公共領域」內的問題,本期學界消息專欄的專題報導主題就是「公共領域」,在這篇專文中提到:「公共領域的實踐是當代民主社會體制重要的基石;但目前它逐漸被大眾媒體的操縱支配而腐蝕,失去了公共參與的真實特徵:同時性、自發性、所有議題可能性及不排除性。」相信所有讀者讀了之後,都會有一番發自內心的體會。
本期為中國邏輯專題,特別邀請李賢中、邱建碩兩位教授擔任本期專題主編。中國傳統哲學通常予人一種重直觀,輕推理的印象,但是從本期幾位兩岸與中外學者的論文當中,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哲學的邏輯推理這一區塊仍有另一片天地。本期所邀請的八位學者與論文如下:孫中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論中國邏輯研究〉, Thierry Lucas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Louvain-la-Neuve, Belgium): “Yes, Western Logic Applies to Gong Sunlong and Mozi”,王文方(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超一致性」邏輯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矛盾觀〉,崔清田(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邏輯的推類〉,張曉芒(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研究中的兩個問題〉,黃志強(廣西師範學院政經系教授):〈名辯學與因明學之比較〉,李賢中(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哲學中「推理」思維的特性〉,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中國邏輯研究的方法論和形上學問題 〉。此外,尚有四篇專題書評,供讀者作為延伸閱讀的參考。孫中原評:〈沈有鼎《墨經的邏輯學》〉,張斌峰(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評:〈溫公頤、崔清田《中國邏輯史教程》〉,王左立(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評:〈陳漢生《中國古代的語言和邏輯》〉, 李賢中評:〈周云之《名辯學論》〉。這群作者當中,Thierry Lucas教授值得特別介紹,他與本人及兩位專題主編都是多年好友,他也是邱建碩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Thierry Lucas教授專研邏輯,並精通多國語言,當然也包括中文的聽、說、讀、寫。從一個西方學者(而且是愛好中國文化與思想的學者)的觀點來看中國邏輯思想,必定有其不同於本國學者的特殊見地,可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果,值得學界關注。關於本期各篇論文的特色,請參閱專題主編的導言。
當諸位讀者看到本期月刊的時候,時序已進入溫馨洋溢的十二月。在這個月份中有天主教盛大的聖誕節慶典活動,天主教輔仁大學的校慶(大學部建制四十週年慶)。本刊社長黎建球教授於十月下旬,被輔仁大學董事會遴選為輔大第六任校長,將於二○○四年二月就任新職,本刊特別在本期首頁加印恭賀彩頁,與本刊讀者分享這項喜悅。對於本刊而言,本卷已經完成第三十卷的出版,亦即經歷了三十個年頭,就一般人而言已是而立之年,就一份刊物而言則是難能可貴之事。如果再加上本刊的前身,《現代學苑》、《現代學人》的發刊期數,則早已超過三十年了。這也是一件值得賀喜之事。
這一年為本刊而言,也是改頭換面重新出發的一年。在這一卷中,我們做了大幅度的改版,從版面樣式到內容編排,都從新調整。在今年的十二期之中,連續編排了十二個專題,獲得廣大讀者熱烈的迴響。讀者熱心的回饋是鼓勵我們繼續堅持理想,努力編排更好專題論文的原動力。由於本刊的改版獲得大家的支持,使得本刊的出版型態也大幅改變。過去本刊和一般學術刊物的做法類似,都是被動等待作者投稿的稿件為主,只有少數特稿採邀稿模式。在改版之後,各期專題都由專題主編,在各專業領域邀請學有專精的學者撰寫專題論文,使得稿件來源的型態轉變為本刊主動邀稿為主。許多學者歡迎這種編排方式,紛紛向本刊投遞專題計畫書。目前本刊二○○四年的專題已經滿檔,新的專題編輯計畫已經順延至二○○五年。下一年度的十二個專題都已安排妥當,各專題計畫也都已經分別進入不同的執行階段,即將陸續以最佳形式展現於諸位讀者面前,敬請期待。
Archive for 十月 21st, 2010
於 2010 - 十月 - 2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