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編後語’ 分類彙整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8 - 八月 - 8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人類對哲學的興趣自被歸於智慧追求之本能始,可追溯到遠古,此亦自不待言。而依此本質言,其對社會的關懷就未可能或間。但有趣的是,「社會哲學」做為一具有特定內涵,並可被歸類乃至於可定義的學門,則仍屬晚近的事。其中世局的變遷牽動著社會思潮的反省,以及系統化、客觀性的學術要求,是推動此一哲學學派的主客與內外的必要條件。時至今日,社會哲學研究亦難言無豐碩成果,但或許正因思潮輩出,而使語詞、文獻考證或學說間的區辦,足以佔去太多精神,而遺忘了社會哲學之可能成立的基礎,及其期待達致的根本目標,以致學說停留在文字、概念的層次上不停打轉,固然滿足了「學問」的雅興,但真能滿足哲學所要求的「真知」?
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應樂見,而究其質,還是在於是否可能找到或體認到某個「形上」基礎(如第一篇論文所言)為我們社會反省或尋求完全解釋的可能性條件。這些肯定需要勇氣與洞見,因其可能很快就得背負「客觀性」的質疑;然而,我們要問的是,如果永遠在停留同一層次,則一個解答的最大成果,就是找到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則真是我們所要的客觀?
那麼,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性呢?或許本期的專題可以提供一個有益的線索,就在「天主教社會哲學」這樣的標題下展開。本期之專題由聲譽卓著的哲學家沈清松教授以及輔仁大學哲學系周明泉教授共同主編,收錄有7篇論文以及2篇書評,實為內涵豐富之作。為方便讀者隨時查考,於此謹述其大要。
第一篇論文為上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沈清松教授所著,〈天主教社會哲學的形上基礎及其本地化〉一文,文中討論天主教社會哲學本地化議題,並追問其根本基礎以及實踐的可能性,參贊中國固有智慧,而以天主的愛為核心,其旨宏大,值得一讀。第二篇論文為輔仁大學法律學系Edmund Ryden SJ(雷敦龢)教授所著之“The Four Principles of Catholic Social Doctrine in the Light of the Philosophy of Zhu Xi”。本篇論文試圖以中國哲學中朱子所提出的哲學體系來綜合天主教之社會訓導的可能不足,期能形塑有意義之綜合,甚有新意。第三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周明泉教授所撰之〈論後世俗的社會正義:天主教社會哲學的觀點〉,作者主張以無私的愛來超越世俗的斷裂與匱乏,以重建社會正義,意蘊深長。
第四篇論文由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林湘義教授所著之〈從單國璽的「第七倫」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示警之「惡的意識形態」: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本文在天主教社會訓導之框架下,深論單國璽樞機所闡揚的敬天思想,其肯定單樞機之第七倫之創設,可以肆應人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而去惡為善。
第五篇論文為海峽對岸武漢輕工大學白虹教授所撰之〈天主教社會訓導政治權威觀剖析——在「政府是必要的惡」與「一切權力歸蘇維埃」之間尋求中道〉,本文認為集權主義和個人主義是20世紀的「二大極端」,而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可以平衡二者,其一方面承認政權的合理介入,另一方面更呼籲重視人格尊嚴;既批判二者,但也承認其有善的根本,亦有其獨到見解。第六篇論文亦為中國大陸復旦大學朱曉紅教授以及中國天主教佘山修院方補課老師共同執筆,論文題目為〈理想如何照耀現實——從天主教社會訓導看中國天主教會推進正義的實踐〉,文中陳明天主教正義觀及其與俗世的區隔。一方面肯定教會訓導,但也認為教會與信友的共同協力,同樣不可或缺。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法律系金毓瑋教授所撰之〈以社會秩序為基礎探討婚姻家庭價值與夫妻忠誠義務〉一文,本文詳述婚姻制度與社會秩序的互動關係,循循善誘,如暮鼓晨鐘。
除此之外,收錄的二篇書評由同為任教輔仁大學的陳德光教授及林湘義教授所分別推介的Milburn Thompson著Introducing Catholic Social Thought;以及劉錦昌著《神學的公共事務》等二本專著,相信經過二位學者精細導讀,定能引發學者關注。
最後,本期月刊更收錄了三篇專門論文,分別是山東大學李承律教授所著〈荀子的同治哲學〉;馬偕醫學院黃苓嵐教授所著之〈從同情到同理——失去視域融合的醫病溝通如何可能?〉以及廈門大學張永宏博士所著之〈明代陰符詮釋學略論〉。我們一併感謝這些百中選一的佳作,豐富了本刊,也滋養了我們的心靈。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