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編後語’ 分類彙整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8 - 九月 - 21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張載與宋明理學專題》,很榮幸能邀請林樂昌與曾春海兩位重量級學者擔任專題主編。林教授是主持大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資深學者,編有張蒙《正蒙合校集釋》兩鉅冊,對南宋、明、清等一十個不同版本《正蒙》加以校勘,為當代張載研究建立一深具歷史指標意義成果。曾教授亦是台灣知名學者,對朱熹、陸象山、王船山等宋明理學家有深入研究,出版專書十餘本、論文百餘篇,以下分別就本刊各篇內容做一扼要說明。
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曾春海教授的〈朱子學對張載哲學之繼承與改造〉,本文分別從氣化宇宙論至理氣論,由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辨,以天理率人欲的道德實踐論三方面,論述張載學問對朱熹哲學的影響與發展。第二篇是林樂昌教授的〈論《中庸》對張載理學建構的特殊影響〉,本文有別於一般視《中庸》僅影響張載早期哲學的觀點,倡議《中庸》對張載思想產生持續的和多方面影響,特別是對其理學綱領和體系的建構影響最為深遠,成為張載建構理學體系的主要依據。第三篇是丁為祥教授〈從太虚到天理──簡論關、洛學旨的承繼與轉進〉,本文對傳統上「濂、洛、關、閩」的理學排序提出批判反思,提醒學界重視張載以「太虛」對邵雍、周敦頤之太極說的揚棄超越,以及對二程「天理」觀的重大影響,試圖開顯一段被遮蔽之理學史,彰顯張載對開啟宋明理學之重要意義。第四篇是陳政揚〈勞思光對《張子正蒙注》之批判:從「理在氣中」論起〉,本文以當代船山學研究為基礎,對當代研究多數皆肯定船山對張載的闡發進行了反思,探究勞思光先生為何獨排眾議,批判船山未能解決張載天道論的困境,反而強將存有秩序套用在道德秩序,使人的主體自由淪為天道氣化律則中的假象,對勞氏批判之論據加以反思。第五篇是黃信二教授〈張載心性論與宇宙論間的轉換與還原機制之分析〉,本文對傳統中國哲學中的心性論與天道論兩範疇為何能互相轉換,以張載文本為案例加以闡述,反思其中「為何能轉換」、「轉換前的主體(人)」之哲學意義,依此脈絡說明《論語》中為何出現下學與上達兩系統間的轉換現象。第六篇是張金蘭教授〈論程頤對張載心性思想之繼承和發展〉,本文透過張載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性大心小、見聞之知與德性所知,分別從人性論、心性關係與知論三方面,反思二程如何繼承張載並有所創新。
在專題書評部分,本期邀請二位學者撰寫張載相關文獻書評,第一篇是由劉泉研究員撰評林樂昌教授的《張載理學與文獻探研》一書,本文從「文獻史料、學術歷程、詮釋框架、關學源流」四方向,精簡地指陳出《探研》一書的學術內涵與重要價值。第二篇是由邸利平老師撰評陳政揚教授的《明清正蒙思想詮釋研究》 一書,本文從加達默爾論詮釋的角度觀察本書,反思本書以理氣心生論為中心,將明清《正蒙》注解放在理學脈絡中的意義。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王楷教授的〈論荀子道德主體的動力機制〉一文,本文依荀子「有血氣之屬莫不有知」與「有血氣之屬莫知於人」兩命題,從道德存有論與理性自覺的方向反思過去研究荀子多立基於知性,或強調行動者對禮的認知能力,指出此種研究傳統的侷限性,重新探討荀子道德主體的動力機制。第二篇是陳叢蘭教授的〈居住倫理理論體系的思考與建構〉,本文區分了居住需要倫理、居住空間倫理、居住人際倫理、居住價值倫等面向,思考居住倫理之理論基礎及其應用兩意義層次。第三篇李主斌教授〈真理符合輪:基於對象抑或事實〉一文,本文透過「個體」在不同情境的不同意義,重新詮釋傳統上認為對象符合論與事實符合論通常無法共存的觀點,指出如果符合論是一種可信賴的理論,可信賴的只是事實符合論。第四篇是陳昊教授的〈朱子論「涵養為窮理之本」〉,本文從「學以尊德性為主」、「主敬以立其本」、「敬貫始終」三含義,反思朱子格物窮理之學,避免以支離朱子的工夫。第五篇是劉玉增教授的〈《道德經》宇宙本源論的體用哲理及其隱伏的革命思想〉一文,本文探討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與「上善若水」所隱喻的核心思想,重新解讀《道德經》之新義。
回顧本期文章主題,在專號部分包含了「張載與宋明理學」專題的六篇論文與兩篇書評,在一般論者部分則收錄五篇中西哲學專論,範圍涵蓋道德主體、知識論的基礎與中西哲學比較的探討,內容成果相當豐富,也期許我們能借鏡與學習宋明哲學家的創新,汲取古人智慧於今日儒學現代化的工作。在本刊末尾,非常感謝專題主編、學界專家協助文稿撰述、審查與各項出刊工作,也感謝編輯部同仁明峰、以嫻、家榮、宣宇、迺翔的編校工作,也祝讀者們在新的學年度研究與教學順利,並祝展卷愉快。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