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傅玲玲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心性論」為中國哲學之重要議題,在中國哲學的理論架構中,「心性論」探究主體生命的意義、內涵,乃至人生理想的追尋。就心性根源的溯源而言,與天道息息相關;以心性為主體,乃是「人學」的核心問題;論修養與實踐,則必建基於對心性的理解;而生命的滿全與圓融,更是以心性論為底蘊開展而出的境界。由是觀之,「心性論」堪稱為中國哲學的核心課題,因此,本期乃以「中國哲學心性論」為主題,匯集多位學者之論著,以饗讀者。
本期收錄「中國哲學心性論」之專題六篇:潘小慧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以〈荀子言性惡,善如何可能?〉為論,認為荀子雖主張「性惡」,但人性為惡的現象描述與事實,並不影響人對「善」的追求與重視,在「心知道」的作用及由知到行的歷程中,道德實踐是具有可能性的。黃信二教授(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之大作〈明體達用:評象山心性論對其讀書方法之影響〉中,以「明體達用」之觀念,論述陸象山之心性論及其讀書方法中的體用關係。蔡龍九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於〈「性有定體」的理論回歸點:評析顧憲成對「朱陸異同」與「朱王異同」的調和策略〉之論述中,認為顧憲成在調和「朱陸王」異同的策略上內含著「價值核心」──「道德實踐」、「理論核心」──「性體」的回歸,並提出「性有定體」作為理論的回歸點。王涵青教授(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論〈陳確對程朱理學人性論之批判〉,探究陳確對程朱在「性」、「氣」、「情」、「才」等概念上的反駁,以此探究陳確對程朱理學人性論之批判,及其對孔孟至陸王一脈人性論體系之承繼關係的確立。專題主編杜保瑞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於〈對牟宗三詮釋劉蕺山以心著性的方法論反思〉一文中,以「以心著性」、「歸顯於密」為牟先生詮釋蕺山的二項宗旨,並就此反思牟先生對於宋明理學之心性論及工夫論之觀點的特色。黃玉麟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撰〈自「性」以至「和」──《淮南子》人性觀初探〉一文,為本期唯一道家心性論之論文,文中以《淮南子》人性觀為主題,就「性」、「德」二概念之異同辨之,並論及「反性」之意義,而以「德和」為依歸。
本期亦收錄一般論著二篇,分別為魏家華教授(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所撰〈郎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理論分析與神學方法〉,及孫業成教授(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之大作〈論方東美的機體主義生命境界哲學〉。
本期之出刊,感謝專題主編杜保瑞教授之籌劃、諸位作者之賜文投稿、所有審查委員之嚴格與用心,以及編輯部同仁之辛勞,更感激讀者諸君對本刊之支持,在此謹致謝意,並祝展卷愉快!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2 - 十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