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人類文明約可分為幾個重要巨流,舉其大者如希臘文明、中國文明、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等,他們除了體現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立足的特殊性,也造就了我們的視域。然而這些文明的成就卻從來沒有辦法取代或者掩蓋另一種文明的光華,那就是基督宗教文明所引入的精神性與全面性的席捲。或許人們對基督宗教的源由及其人物皆有某種熟稔,其如何的傳奇與所傳遞的信息斷不能為人所忽略,但這或許留下了一個印象,即基督宗教的唯一遺產就是信仰。信仰當然是基督宗教的核心,但若以為其影響力停留於此,則大謬不然。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基督宗教如何在引發理性與超性的在哲學中論辯;也看到如何在歷史上影響世界的政治版圖;如何顯著地影響了科學的進展;近代以來,我們更看到傳教士及追隨者如何在全世界開展慈善事業;在社會思想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學者系統性的闡發基督宗教的價值觀與商業主義的關係,甚至近代偉大的哲學家還與之與人類的文明和辯證法所證成的軌跡聯繫起來。凡此種種,其實都還是基督宗教文明所幅射出來鳳毛麟角,因為我們至少還沒觸及基督宗教在藝術層次的偉大性,這個偉大性讓我們認知到藝術可能深入靈魂的那一面。簡言之,基督宗教音樂不只在歷史曾經帶來舉世震撼,就是現在還在深刻的提升我們的靈性生命。
本期哲學與文化的專題就聚焦於基督宗教的藝術層次,特別是在基督宗教在音樂與文化的關係上面加以著墨。專題論文由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羅基敏與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力行共同主編。藉由學者的研究,再一次讓我們見識到基督宗教除了嚴謹的哲學、神學研究以外,還有一種更觸動人心的面向。作為編後語,謹以蓼蓼數語之介紹,或許可以提供讀者回味之參考。
第一篇論文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力行所著〈十七、十八世紀中國天主教聖樂相關文獻初探〉,文中討論傳教士來到中國時的天主教禮儀音樂、典籍、禮儀等等重要的文化與宗教,以禮儀音樂為研究起點,進而深入探討西方聖樂在中國的發展。其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所羅基敏教授所著〈歷史裡的音樂,音樂裡的歷史:觀杜飛的《近日的玫瑰花》〉一文。羅教授以杜飛的《近日的玫瑰花》的歷史性演出做為論述的起點,探索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並證明許多弦外之音是研究音樂不可勿略的要素。第三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王尚文的研究論文〈論巴赫的音樂神學:以〈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三號〉(BWV 1009)的〈前奏曲〉為例〉,作者認為透過解讀巴赫的音樂,可以建構某種獨特的音樂神學。這樣的神學具體而微的表現在,以音樂的特殊結構體現了對上帝的的虔誠渴慕。第四篇論文為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Matthias Nikolaidis所著“Die Weihe der Republik—Alb.ric Magnards Guerc.ur und die .sthetik seiner Epoche“,作者認為《蓋爾格爾》這部歌劇作品,與基督宗教音樂在形式上或內涵上來看,都可以看到基督宗教的影子,也反映出作曲家個人的音樂、宗教與政治理念。最後的論文則由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Jürgen Maehder所著 “Die Teufel von Loudun by Krzysztof Penderecki─On the Dramaturgy and Musical Structure of European Avantgarde Musical Theatre”一文,作者認為彭德瑞茨基以前衛作曲手法描繪共產統治中所透顯的宗教情懷,具有絕對內在的存在體驗。有力地闡述了對於信仰的狂熱。專論的最後為一篇書評,為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曾瀚霈教授評介任於德國雷根斯堡大學英國學者David Hiley的專著Gregorian Chant(《葛瑞果聖歌》)。作者認為這本雖為專書,但仍屬雅俗共賞之作,特別是對不曾被天主教文化洗禮過的地區,更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作品。
以上是本期專題的大致索引,細節如何則有待讀者細細品味。最後要說的是,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農曆新年轉眼又到來,而新年的意義恐怕也不僅是在於假期、休息或者享受傳統的團聚而已,更有意義的或許是如何反思過往、增益智慧並策勵將來,從這一點看來,哲學與文化月刊絕對是歡度春節的最佳良伴。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3 - 一月 - 3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