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本期出刊月份適逢農曆馬年春節,因此筆者亦代表編輯部先向各位讀者致意,敬祝各位讀者馬年福瑞常相隨,龍馬精神展宏圖。
談到龍馬精神,本期專號以陽明為題,陽明於明代的積極進取與奮戰不懈應是詮釋龍馬精神的極佳案例;他不但於學問上有成就,於事功上亦能完成大我,為朝廷平定江西擒獲寧王,有功於青史。此外,中日韓三國現代化歷程中,陽明學的研究長期都受到關注;如同筆者於導論中所指出者,從2008年日本舉辦的「王陽明龍場驛悟道五百年暨中江藤樹誕生四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始,往後數年間臺灣、大陸與韓國學界都陸續舉辦陽明學的國際研討會;這些活動不但說明了陽明學研究在國際間的方興未艾,同時亦說明東亞的陽明學正有其延續性的影響力,且隨著時代更替形成新問題意識,並因此而賦予王學時代意義。
本專題「陽明學之當代詮釋」在內容上共安排四篇論文與兩篇書評,分別簡介如下:第一篇是張崑將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撰寫〈中日陽明學者對「真我」的體證分析〉一文,分析了王陽明、王艮與日藉學者中江藤樹等陽明學者文本中,共通的對「真我」的體證。第二篇是曾春海教授(文化大學哲學系)的〈唐君毅論朱熹與王陽明互補之成德工夫〉一文,本文透過唐氏觀點,既分析了朱熹「格物致知」說,同時亦觀察其對王陽明以致良知義來詮解大學「格物致知」之不同於朱熹處,交叉分析兩人在「格物致知」工夫的可相互補充處。第三篇是杜保瑞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的〈王陽明言知行合一的本體工夫意旨〉,本文扣緊本體工夫的意旨,分析陽明文本中的「良知」、「致良知說」、「知行合一」與「心即理說」諸說;同時指出陽明如何對《大學》格物致知提出新解,進而發展出「致良知說」與晚年的「四句教」。第四篇是拙作〈論陽明「心即理」哲學中的隱蔽之知:一種背景哲學的現代詮釋進路〉,本文在當代詮釋學要求詮釋時能增加對文本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的影響下,提出一種有關「背景哲學」詮釋方法,希能增加對陽明文本更深刻的詮釋與說明。在書評方面共有兩篇文章,第一篇由黃秋韻教授分析《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張崑將著)一書,說明陽明學雖為傳統中國哲學的一支,但其發展至今已成為東亞文明共同資產的學術狀態。第二篇則由蔡龍九教授分析《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陳來著)一書,本書屬於大陸地區研究陽明學的重要著作,透過蔡教授的分析,可見本書所談範圍既精且廣,亦使讀者能深入理解陽明將「良知」與「心」體悟內化後,所展露出的精神向度。
在一般論著部分,本期提供鄒建鋒先生的〈靜、敬與存理去欲:崇仁學派的道德修養論及其反思〉、李丕洋先生的〈隱逸的聖者——明代泰州學派韓貞學行述略〉、張二平先生的〈梁漱溟論中國文化復興的易學路向〉、劉悅笛先生的〈觀念,身體與自然:藝術終結與中國美學的新生〉等共四論文以饗讀者。
本期文章非常感謝諸位撰稿人精彩的文章內容,以及審查人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於春節前夕的辛勤趕工,使本期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的努力與奉獻。
最後,在炮竹聲慶馬年之時,敬祝諸位讀者新年新氣象,馬到功成萬事順。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4 - 二月 - 28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