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議題,環保團體不斷地高聲疾呼應當注意到人類發展的永續性,並更進一步地呼籲去除人類中心主義。這個議題並不僅僅是一個議題,它也成為現今各國政府政策構成的元素與現代人生活實踐的重要部分。人與環境的關係究竟為何?對於這個問題思考的一個普遍理解傾向是,環境就是人的環境,若進一步將自然視之為人的環境,人與環境的關係就成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但不同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可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卻與其環境必然有所區別。因此若要確切掌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將這個問題理解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不足夠,對於「人」與「環境」這兩個概念的掌握是必要的。關於「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哲學上有「哲學人類學」這門學科在關注;關於「環境」是什麼這個問題,則屬環境哲學關注的問題。
「環境」是什麼?依據潘小慧教授所採取的說法,環境是「圍繞並影響著生物體或其社群的實物、狀態與影響力之集合體」。環境首先是圍繞者,它與被圍繞有著圍繞與被圍繞之間的關係。但作為圍繞者,它不僅可以是物、也能是狀態與力。這使得圍繞者與被圍繞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涉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也涉及狀態與狀態之間的關係與力與力之間的關係。至於被圍繞者是什麼呢?若我們探討的是人與其環境之間的關係,那麼依照上述的定義,那就是人與其社群。因此,關於人之作為物,人所能擁有的狀態,以及與人相關的力,也成為了重要的理解對象。
但在人與環境的關係中,我們所擁有的重要觀察是,人類確實對於圍繞著它們的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類不僅利用著環境,以改善自身狀態並增加自身的影響力,並且人類還透過科技增加了其環境的物體存在種類,例如製造新的化合物。因此,人與環境的關係常常是在一種迫切性之下展開的。即注意到人對於其環境的影響力,並且這種影響力有對其環境產生某種重大影響,並進而會使得環境改變其原有的影響方式,而以一種新的方式影響人類。對人類來說,當這種影響帶來的是一種負面的結果時,面對環境問題的迫切性就產生了。在本專題中,學者們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來面對這樣的問題,讓讀者能夠從多元的向度來反省人與環境的關係。例如,環境德行倫理強調人類與環境互動應遵循的規範,不僅是行動的規範,也是品格的規範。此外,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的思考基礎上,我們也進一步地思考究竟什麼的文明才是人類應當發展的文明。生態文明就是值得讓人重視的一種建議。
本期「環境哲學與生態文明專題」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系盧風教授和輔仁大學哲學系潘小慧教授共同主編,共收錄六篇專題論文與兩篇專題書評。專題論文如下:黃藿(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環境德行倫理的興起與發展〉;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從中西思想談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周國文(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生態和諧:自然的秩序之源〉;曹孟勤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合理性〉;May Thorseth(挪威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o Sustainable Govern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A Deliberative Approach”;潘碧華(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高級講師)、文平強教授(新紀元大學學院馬來西亞與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王秀娟博士(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吳楓群教授(馬來亞大學環境與區域規劃系高級講師),“Chinese Cemeterie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Some Insights from Malaysia”。專題書評如下:盧風(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書評:David Edward Tabachnick, The Great Reversal: How We Let Technology Take Control of the Planet(《大顛倒——我們如何讓技術控制了世界》)——技術知識將把人類文明領向何處?〉;高山(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書評:Paul B. Thompson, The Agrarian Vision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農業的視角: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倫理》)——以地方為基礎的環境倫理〉。
本期一般論著有:曾振宇(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仁者安仁」:孔子仁學緣起與哲學意涵新論〉;廖崇斐(勤益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三國演義》的關羽與關聖帝君的「義」〉;鮑永玲(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貫通」水道與「注疏」經典——儒家經典詮釋場域的形成及其核心特質〉;王福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講師),〈康德倫理學中兩性關係再思考〉。
希望本專題學者們精闢的見解,能夠讓大眾了解環境問題的哲學面向。並期待社會在未來思考著環境的問題,無論是採取任何主張或進而擬定政策時,都能夠將此面向列入考慮,相信這對於人與環境的長遠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最後,再次感謝本專題的主編們與提供論文學者們的辛勞。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4 - 七月 - 3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