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編後語’ 分類彙整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6 - 一月 - 1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易經》含義深邃,本為華人世界最古老經典,不但影響此文明,亦廣泛地影響東亞地區,在日本、韓國、越南與琉球都曾流行。《易》於四世紀傳入朝鮮、六世紀傳入日本,不但滲透日韓的諸多文化層面,亦成為其科考題材,甚至於日本明治天皇曾經明確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閣」的用人原則,可見此書在日本的影響重大。近年在華人學界出版有《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等書,即詳細說明十六世紀以來易學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在韓國方面,在李氏朝鮮時代,不論官方或民間,其《易》學主要以周敦頤、邵雍、程頤、朱熹的注為研究題材;朱熹的註解並成為官學,先後有李退溪及丁若鏞等知名大家。近年韓國易理學會於1984年成立「國際易學大會」,此後每年在日、韓與臺灣等地輪流召開大會推動此項研究;此外,韓國成均館大學亦在1996年複印了37冊歷代易學著作,包含三百多種用中文撰寫之易著,此一作品集,可完整清楚地呈現出《易經》在朝鮮半島悠遠的發展脈絡。臺灣學界近年對易學研究亦有不少的資源投入,除了本刊過去曾有130餘篇與《易》相關的論文刊出外,國立臺灣大學亦於2002年成立東亞文明中心,並將東亞易學視為一獨立主題,列為主要推動的研究項目。以上各國易學在東亞各文化層面的重大影響,可見其不僅重視學術的易學,亦由其在政治、經濟、歷史、思想等文化層面的廣泛影響,使《易》之精神成為一種全民參與之運動。
本月「東亞易學研究成果之述評」專題,很榮幸能由曾春海與吳進安兩位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使讀者能在過去兩岸三地為主的易學研究外,進一步了解中、日、韓三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本刊內容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臺灣易學研究者的介紹,刊出〈方東美的易學〉與〈高懷民教授易學理論之研究〉兩篇論文。第一篇解析了方先生以「機體主義」的視域詮釋《易經》哲學既是一套「動態本體論」,亦屬一部「價值學總論」;第二篇論文則探討了高懷民教授在易學理論上之觀點與建樹,並評析其易學理論之特質。專題的第二部分,是對近年中國大陸易學研究的分析,這部分有〈近六十年來中國大陸易學研究述評〉與〈卜筮.圖書.象數.義理:近二十年大陸朱熹易學研究〉兩文。前文詳述近六十年來中國大陸易學研究的主要成就,對其中之研究熱點進行深度之分析;並將中國大陸近年的易學研究,區分為象數易、義理易、科學易與易學史研究等類,說明其研究概況。後文則屬於近年大陸學者對於朱熹易學的述評性文章,相當能提供學界對於近年來大陸學者研究朱熹易學整體成果的認識。專題的第三部分,則是對日韓易學發展的評論,收錄了〈日本易學研究之成果及述評——日本近五十年易學研究狀況及成果〉與〈近五十年韓國易學發展史之成果及述評〉兩文。前文介紹了日本近五十年易學研究的成果,有助於華文學界的學者能夠增進對日本易學成果的瞭解,對學界從事易學的研究有相當貢獻。後文則描繪出韓國近五十年來的易學輪廓,指出韓國的易學不再僅屬朱子易學而有多元化發展之趨勢,此一以中文介紹韓國易學作品之作,亦有助華人學者開啟對韓國易學研究之新視野。此外,金原泰介的專題書評,對賴貴三教授的《臺灣易學人物志》一書有所評述,本書乃針對1949年以來臺灣易學研究成果進行一整體性考察,本文作者對賴教授專書之優缺點均有詳實且嚴謹之評述。
在一般論著部分,本期刊出兩篇文章亦皆與本期易學主題相關。第一篇詹石窗與張永宏的〈「呂子」《易說》問世時代與思想考論〉,此文另辟蹊徑,使讀者可從屬於道家的角度解讀《周易》文本。第二篇夏國強的〈董仲舒「三統循環論」詳考〉,則透過《易傳》之中的象數之學提出新王受命的循環說,以《易傳》為基礎詮解出新的對三統循環論說法,頗具學術新意。在書評方面,則有楊少涵對楊澤波著《貢獻與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與廖曉煒對陳少明著《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兩書的評論,兩者皆從大陸學界觀點對現代儒學,特別是對港臺等地當代新儒家的心性觀提出反思,此兩文可在我們熟悉的唐牟等人之作品外,了解大陸學者對儒學之現代詮釋路徑。
本期的出刊非常感謝諸位撰稿人提供精彩的文章內容,以及審查人惠賜寶貴之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努力使本期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辛勞與奉獻。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