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傅玲玲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魏晉玄學祖述《周易》、《老》、《莊》為玄談之依據,在中國哲學之本體論、倫理觀、人生觀及言意之辨等問題上,有極為深入之探討,並有著高度之成就,乃是中國哲學史上饒富哲學興味的重要時期;本刊本期由曾春海教授籌劃「魏晉三玄的對比研究」專題,展現學界於魏晉哲學研究之重要成果。
本期刊載之論文,共刊專題論文五篇:由曾春海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於大作〈嵇康兼綜《易》、《莊》的處世智慧〉中,認為嵇康身處魏晉亂世,在「名士少有全者」的人生困境中,藉由對《易》、《莊》雙重讀解及互詮的視角,成就其自身的處世哲理,文中即就人為及治事二方面探討嵇康的處世智慧;蔡忠道教授(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著有〈王弼《周易注》政治思想析論〉一文,探討王弼之政治思想,並以《周易注》為主要與料,文中亦關注王弼《周易注》與《老子注》之思想體系中政治思想的異同;郭梨華教授(東吳大學哲學系)之大作〈王弼、郭象之性情論兼及其詮釋進路〉,認為王弼以「無」的方法注《老》,而郭象以「有」的方式注《莊》,並據以展現二者之哲學體系,本文即以其中「性情觀」為核心議題進行論述。林明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則發表〈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文中指出:郭象認為《莊子》一書在於闡明「內聖外王」之道,其旨在於「外內相冥」,而「德充於內,物應於外」及「應為帝王」之「應」為聖人外內玄合之關鍵,林教授以「應」為核心議題而析論之;陳佩君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則於〈王弼與郭象仁義觀的比較研究〉文中,認為若欲調和儒道、融通自然與名教,則「仁義」觀乃為玄學家不可迴避之課題,本文從本體論、人性論、名教觀的角度比較王弼與郭象之仁義觀;
本期刊出一般論著二篇,分別為關永中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撰之〈存有者的要素——郎尼根《洞察》第十五章第一至二節釋義〉,探討郎尼根論形上要素;安載皓教授(韓國中央大學教養學部)所發表〈巍巖李柬之「實事」論管窺──朝鮮儒人物性同異論爭中「同論」之代表思想〉一文,討論朝鮮於人物性同異論之論爭。
本期亦收錄書評三篇,專題書評由殷慧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評論朱漢民先生所著《玄學與理學的思想學術理路研究》;一般書評由王以嫻先生(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評論《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一書,以及吳盈盈先生(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生)評論《愛情的條件:親密關係的哲學》一書。
本期之出刊,有賴於專題主編曾春海教授之用心籌策、每一位作者之投稿、諸位審查委員之嚴格與費心,以及編輯部同仁之辛苦負責,在此謹致謝忱!更感激讀者諸君對本刊之不吝支持,敬祝展卷豐收愉快!
475期 編後語
On 十二月 - 31 - 2013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