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73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十月 - 31 - 2013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我們在鏡子的反映中看見自己,也照見了缺點。人與人構成的社會與生活世界是一面更大的鏡子,讓我們從對比中彼此欣賞同時也互相學習。生活世界提供我們互動與成長的環境,但也帶來了猜忌、競爭與分化。如果從競爭——進步的觀點言,「適者生存」原是個體生存「最佳化」的完善模式,不幸的是,合作與競爭原來應在相互互補的條件下實現的理想,卻在一方自私與貪得無厭的傾斜天平中,讓我們遺忘了讓人類家庭、社會、民族得以生存下來更重要的元素——友愛、寬容、互助、欣賞與共融。而當我們一開始忽略掉些更核心的元素時,另一股「權力意志」的力量可能很快地讓我們連意識到原來在「此」之外還有「彼」的存在都變得不可能。馬克思的異化觀所呈現的赤裸現實,可能讓我們離幸福的天堂越來越遠而離豺狼社會越來越近。
然而,本期月刊所揭露的正是另外的一種可能性,其以「合一」為主題,向我們訴說對立以外的另一種更高觀點,而這正是人類社會所亟需的。專題主編為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德光教授與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渼婷教授共同主編,收錄的論文相當精彩,共計八篇重要論文分別從理論比較、耶穌論、學說翻譯、生命教育、全球化及社會企業責任等視角來探討探討盧嘉勒(Chiara Lubich)女士的思想的理論及其影響,十分具有可讀性。
例如第一篇由輔仁大學宗教系陳德光教授所撰之〈被捨棄的耶穌與超脫的精神——盧嘉勒與艾克哈靈修思想對話〉一文,陳教授發現盧嘉勒思想中對為了愛人而捨棄自我的天主,與中世紀艾克哈大師(Meister Eckhart)的超脫自我而與天主同在的觀念,存在著為類似的連結,這樣的思想更可引為教會的反省、更新之著力點。
第二篇論文則是從耶穌論與三位一體的角度探索盧嘉勒的神學思想,作者為義大利上智大學學院院長Piero Coda,所著之論文題為“Chiara Lubich and the Theology ‘of’ Jesus—The Trinity as Place, Method and Object of Thinking”(〈盧嘉勒與「耶穌的神學」——以三位一體作為所在、方法與客體的思考起點〉)。作者認為,聖神的主要禮物就是合一的精神,而耶穌將自己捨棄在十字架上,更是合一精神的極致典範,如果我們能透過與耶穌的中介而與聖父、聖神合一,能夠在神裡面瞭解神,而達到真正觸及「合一」這個語彙的表達的意涵。
第三篇論文從作者自身對盧嘉勒文本翻譯的歷程為出發點,探討翻譯神學作品應有的心理準備與如何從中獲益。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系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員胡功澤,其題名為〈神秘文本的翻譯——以盧嘉勒的一篇文章為例〉,作者也提醒我們,當在閱讀盧嘉勒的著作時,保持靈修精神與「空無」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事。
第四篇論文則是從盧嘉勒對聖母瑪利亞的研究切入何謂虛己愛人的精神。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教授Brian K. Reynolds(余哲安),在題為“The Virgin Mary and Creation: From the Church Fathers to Chiara Lubich”(〈童貞瑪利亞與創造:從教父時代到盧嘉勒〉)的論文中,作者論證道,盧嘉勒對瑪利亞在面對耶穌受死的過程及其新的理解,不僅深刻地影響相關的神學,也可以在實際上幫助人們實現三位一體的愛及參與創世的更新與轉變。
第五篇論文為藉由盧嘉勒思想來反思臺灣的生命教育,作者為臺灣大學哲學系孫效智教授,在〈盧嘉勒與臺灣生命教育〉一文中,作者認為可以透過盧嘉勒開展出來的普世博愛運動,讓臺灣的生命教育得到新的養分。作者認為合一精神所透顯的是一種開放的邀請,鼓勵年輕人,特別是社會上的弱勢的族群,能夠懷抱「被捨棄的耶穌」的精神,在面對困境與痛苦時可以保持愛的能力並發展合一的追求。
第六篇論文則以更為實踐的筆觸透過盧嘉勒靈修的精神描繪教育的遠景,作者為紐約新城出版社總編輯Thomas Masters,其題目為“In Pursuit of Education’s Highest Aim: Re-imagining Education through a Spirituality of Communion”(〈追求教育的最高目標:透過共融的靈修重新思考教育〉),在文中,作者提出共融靈修的方法,不僅可以在宗教團體中發揮作用,更可以在教育機構中得到實踐,此舉可以重新定義教育的本質,也可為教育規劃新的想像。
第七篇論文則是從全球化的立論切入盧嘉勒的合一理念,作者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渼婷,在〈盧嘉勒「合一的文化」:以360°交談作為文化擴散的新典範〉一文中,作者認為,在全球化的融合過程中,唯有透過耶穌及兄弟們彼此互愛,可以在人文與靈性上逐步地邁向合一,因為不同的文化實具有同一的文化根源,此即「天主之愛」。
最後一篇論文也是壓軸之作,則將我們的視野文化的角度帶到社會與經濟的層面,以企業共融的觀點看待社會責任等問題。本文有二位共同作者,分別為健行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許美玉教授與龍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陳更生副教授,在名為〈從共融經濟的觀點檢視臺灣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方向〉一文中,作者以盧嘉勒為核心所提出的共融經濟計畫為立論出發,論證一種具宗教情操的企業經營理念在現今的企業經營中可以可能作出的貢獻,包括幫助窮人,讓企業與社會,建立起共融與分享的和諧關係。
最後,謹祝福讀者諸君展讀愉快。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