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67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四月 - 30 - 2013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達爾文演化論的面世已超過150年,就在各方對演化論的敵視已漸平息的同時,不旋踵間演化論在各學科皆得到全面席捲:天文學、地質學、生物科學、神經科學乃至於行為科學都可以看到演化論的蹤跡。不可諱言,在其豐富的成果中仍存在著某些誤區。特別是在社會或文化領域之中,我們看到了進步與保守的二分,而社會與文化領域的頂端,即是宗教所涉及的核心。因此,宗教上,特別是基督宗教對演化論的反對立場除了教義上的問題,還觸及了信仰團體的存在價值等等複雜的議題,這也迫使教會在歷史上一度對演化論採取敵視的態度。
我們也發現,對一個信仰者而言,信仰的對象及其教義本身可能不是科學的問題,演化論縱然為真,也推翻不了宗教中屬於體驗與團體的面向;相對的,如果一味以教義的立論來批判演化論,恐怕也發揮不了太多的作用。因此,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來檢視演化論及其可能的結論,成為吾人在討論其與宗教關係的較可行路徑。我們也發現,在許多的科學發現中,演化論雖然在表面上與宗教相衝突,但也能在更高的觀點中與宗教共融。這就是本期在演化論與創造的專題名稱之下所期待得出的結論。
本期專題由柏殿宏教授與陳文祥助理研究員共同主編。共收錄五篇專論及一篇專題書評,其中前三篇為英文論文,體現了本刊的國際性。第一篇論文由輔仁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柏殿宏(Frank Budenholzer, SVD)所著之〈論創造〉(Creation)。柏殿宏教授長期從科學研究並且專精於郎尼根哲學神學。作者主要在於討論神性創造與在此脈絡下宇宙的本質性問題,本文認為如吾人真正瞭解何謂「真實」與「科學」可以得出創造與設計論同時成立在科學發展下仍是可能的。第二篇論文則由美國喬治城大學神學院特聘研究教授,John F. Haught所著之〈超人性論、神學與大自然的應許〉(Transhumanism, Theology and the Promise of Nature),Haught教授為國際知名研究科學與宗教議題的學者,其相關書籍早已成為學者引用的熟悉人物。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討論了在科技發展下,基督宗教的世界觀與之相容,甚至能提供更為整全的思考。特別是關於神聖的應許與聖經對人性所帶來的啟示,或許可以有效地平衡科技發展與人性尊嚴之間的對立。
第三篇論文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司馬忠教授所撰之〈進化論的神:天主教觀點〉。作者指出,在天主教的視野中,演化論並不然與基督兩相對立,相對的還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天主。除此外之,本文還討論了天主作為宇宙的守謢者與目的本身。第四篇論文則是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文祥所撰之〈意識、演化與創化論〉。本文主要由意識的生成與演化的角度出發。討論當代生物科學、臨床醫學與腦神經科學所提出的主要看法,期以釐清構成意識生發的基本條件,其次回答其所從出的問題;並試圖透過這些證據探討意識所透顯的意義,並試圖論證經由演化而來的意識與創造論之間聯繫的可能性問題。最後一篇論文則是由德國科隆大學多瑪斯研究院博士生林約光所撰之〈演化論、自然與創造:與亞里斯多德-多瑪斯的實在論的形上學進行跨學科對話〉。在此一不算短的論文中,作者以亞里斯多德與多瑪斯的形上學有意識地與演化論進行跨領域對話。指出生命議題的跨領域性,特別是哲學研究在此對話中具有優先性。文中論道,士林哲學的形上學可以對思考演化論議題起到指標作用。此外,本期也收錄了林約光博士生所推薦之專書,此書為G. Auletta, M. Leclerc, R. A. Martínez所編著之《生物演化論:事實與理論——「物種起源」150年後之明辨性評價》。文中介紹詳細,頗值一讀。
除了專題論文與書評外,本期的一般論著也收錄了哲學學術界中聲譽卓著的學者之作品,其中包括了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關永中所撰之〈形上學方法辯証之壹:演繹法——郎尼根《洞察》第十四章4.1節釋義〉、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葉海煙所著之〈中國哲學詮釋的思維取向及其人文意識——以道家哲學詮釋的基源問題為例〉以及大陸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戴立勇所著之〈宗教對話與宗教批評〉。最後,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彭佳則為我們引介了趙毅衡所著的《符號學》一書。內容皆十分精彩。
總之,本期的《哲學與文化》月刊不管在科學與宗教的對話或是在各別領域的研究,皆有可觀之處,值得讀者細細推敲。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