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38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二月 - 15 - 2010

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沈清松教授於200311月於輔仁大學的士林哲學研究中心發表一篇名為「談士林哲學的研究方向」的演講(刊載於《哲學與文化》316期,2004.06)。在這次的演講當中,沈教授除了介紹當代歐美各國研究士林哲學的大趨勢之外,也提及中國及台灣地區對於士林哲學的研究。沈教授特別說明士林哲學在華文地區的發展,不是從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台灣的發展才開始的。早在明、清時期,許許多多的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並與當時許多本土學者發展出許多學術的互動與交融,包含翻譯士林哲學論著,發展融合中西學術的學說等等,都可以看出士林哲學在中國的發展其實根基甚早。但是,這些明顯的事實,卻在近代的中國哲學史的論述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所以,沈教授對此發出不平之鳴:「忽略士林哲學在近代以降中國哲學的正確地位,這也是中國哲學史研究自近代以來的思想發展有所忽視、有不公正的地方。」沈教授提出「中國人做士林哲學研究」的觀念,認為「應該把士林哲學研究發展與中國哲學連結起來,其實,這個工作一直是我們忽略的。」這個工作對於以基督徒身分從事哲學研究工作的學者而言,是一個值得重視與努力實踐的課題。

本期專題由沈清松教授擔任專題主編的「士林哲學在中國」專題就是一個具體作為的實例。在這個專題中邀請以下七篇專題論文:沈清松(多倫多大學哲學系與東亞研究學系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與現代性困境的超克〉;Benoît Vermander(魏明德)(復旦大學哲學系副教授):“Scholasticism, Dialogue and Universalism”;羅秉祥(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宗教及哲學系教授):〈利瑪竇性善論:天學與漢學宋學之辨〉;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書籍圖像藝術的宗教美學意含〉;韓思藝(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罪」與「過」論述的會通——以《七克》與《人譜》為例〉;鄭維亮(輔仁大學神學院研究員):〈王昌祉論士林哲學與天主教思想的本地化〉;蔡秀卿(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敘事與救贖:晚明《誦念珠規程》圖像中的與神聖會遇〉。本期專題書評有以下二篇:周明泉(德國慕尼黑哲學學院哲學博士):〈書評:Benedikt XVI:《在真理中的愛》(Caritas In Veritate)〉;沈清松:〈書評: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第六冊中譯本〉。

本期一般論著有賴品超(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所教授)、王濤(香港天主教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客座教授):〈再思聖多瑪斯的生態倫理〉。在學界訊息介紹方面,本期刊出〈武漢大學士林哲學教學和研究近況〉和〈張言亮與麥金太爾教授就道德相對主義的對話〉兩篇特稿,值得讀者留意其內容。以上簡述本期編輯大意,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形神康泰。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