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本刊三月號月刊的編輯工作因適逢農曆春節長假,各項編務的連繫工作亦較平日更形困難,因此特別感謝專題李主編與編輯部同仁的努力協助使本刊能準時付梓,同時亦在此向讀者拜個晚年,敬祝讀者新春飛揚,三羊開泰。
農曆春節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節慶,可以說只要有華人生活的區域,都保存了此一文化傳統。有關中華文化的傳播,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繁榮,全球亦興起一股國學熱,不但在一百多個國家成立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開設五百多個中小學的孔子課程,在媒體方面亦興起如百家講壇等雅俗共賞的講座,喚起了全球人士重視中華文化的情感。在這種氛圍下,一股內在於學術界中更為深刻的反省亦如火如荼的進行著;2013年由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與國學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即屬具指標性會議,深刻地討論了「中國哲學的世界表達」和「世界哲學的中國表達」兩項議題。會中近二十位兩岸專家學者,就此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此探討並未隨會議結束而結束,更延續迄今——由臺灣大學李賢中教授廣邀與會人士,以及港臺兩地此一領域專家,催生了此次專號——「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方法論問題」,對此議題進行更為細緻的探討。
本專號內容首篇是由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的王前教授撰述了〈從「臨界效應」看中國哲學的現代價值〉一文,他特別提出「臨界效應」概念——揭示中國哲學的現代價值需要解決相應的方法論問題,強調須運用詮釋學方法擴充吾人之視域,實現形式轉換和內容上的重新解讀兩項目標。其次,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的馮耀明教授撰寫了“The 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 of Analytic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一文,反思了分析的方法在中國哲學中的使用與其限度,本文先對胡適、牟宗三、馮友蘭的研究做了反省,進而指出分析方法對於理解中國哲學的幫助,以及其使用時須對某些語言學條件的先在把握。第三篇則由Jana S. Rošker教授撰寫“Intercultural Methodology in Researching Chinese Philosophy”一文,本文不贊同西方主流哲學以分析的方式研究中國思想,認為以西方哲學的觀點研究中國哲學文本將容易陷入一種危險且誤導人的機制中,故本文較認同如牟宗三先生主張的內在超越型態的中國哲學性研究途徑,此觀點出自於西方學者對傳統的中國哲學研究者言是相當值得參考的。第四篇則由臺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教授撰寫〈實踐哲學的檢證邏輯〉一文,本文扣緊創教者如何查知其說、研究者如何界定其說的真理意涵,以及學習者如何可確知已達成創教者所界定的境界等問題,針對在中國哲學史中較缺乏的知識論部分,特別是對東方實踐哲學類型的理論提出有關檢證邏輯內涵的詳盡分析。第五篇則由輔仁大學哲學系邱建碩教授提供〈中國思維的現代化問題——以墨家思想中的「行動哲學」探討為例〉一文,本文透過文化傳播的互動交流範式觀點,再分析〈墨經〉中與行動相關的課題,指出墨子行動哲學的內涵,以及中國思維的現代化問題,是相當具創新性的作品。最後則是專題主編臺灣大學哲學系李賢中教授的〈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以墨、荀為例〉一文,以墨、荀尚賢思想為實際範例,針對傳統文本的表達形式提出順向重構、參照重構、擴展重構等方法論模型,就理論重構的類型、目的、作用等方面說明其操作文本的過程。在專題書評方面,由於本刊鼓勵形成學界間的對話與交流,故本次專題則由東吳大學哲學系沈享民教授撰〈舊學商量加邃密?與杜保瑞教授商榷〉一文,就杜保瑞教授《中國哲學方法論》一書進行評論,並由杜教授加以回應,使讀者能從多元角度審視本書之內涵。
以上數文分別從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詮釋學方法、分析的方法、實踐型態哲學的檢證等面向反省了研究傳統文本的諸多現代性之可能方向,探討了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方法論問題。此一研究路線即如同楊國榮先生所曾指出的,中西哲學因受不同的文化制約,故對世界的理解亦形成不同進路:在形式層面,西方哲學較注重邏輯分析,中國哲學則較多地在體悟、體認等方面;在實質層面,無論中西哲學之思都涉及成己(認識人自身與成就人自身)與成物(認識世界與變革世界)等基本問題,本專號所提供諸篇論文即分屬此兩大類型,從形式與實質等不同角度,為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宏觀性的詮釋。
在一般論著方面,第一篇是魏嘉華助理教授〈郎尼根宗教交談思想在多元文化和宗教脈絡中的發展〉一文,本文為宗教交談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式,認為宗教交談應被理解為一宛如包含了文化交談的歷程,重視觀察人的行為,而非透過對他∕她們理論的理解,使吾人最終能感受到宗教交談的結果充滿了驚訝,屬於一種人生經驗的過程。其次,王涵青助理教授的〈勞思光對宋明理學儒佛之辯的詮釋方法探究〉一文則以勞思光為例,從其對宋明理學發展過程的儒佛論辯問題出發,反思勞思光自身的儒佛辯析是否影響其宋明理學甚至中國哲學詮釋之問題,確立了其肯定世界的基本態度與以心性論為核心的哲學判準。最後則是徐儀明教授的書評,就林樂昌之大作《正蒙合校集釋》提出本書在合校部分、集釋部分與按語部分的三大價值,相當值得讀者細讀與品味。
以上數篇文章,在諸位作者與審查人精益求精的要求下,如今順利完成各項審查、修訂與編輯工作;值此農曆新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際,本刊亦敬祝各位讀者萬事如意,闔府平安,展卷愉快。
Archive for 三月 25th, 2015
於 2015 - 三月 - 25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