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耶穌基督在加里肋亞山派遣宗徒:「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馬爾谷》16:15-16)這樣的訓示包含了一個核心的命令及重要的許諾。言其命令在於,這正是基督徒的根本使命,即將天主的無條件的愛散播到全世界,這也是為什麼聖保祿之所以說:「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林多人前書》16:15-16)的基本理由;而言其重要的許諾在於,耶穌再次親口保證了我們經由洗禮必能獲得救恩,而這樣的許諾預示其所帶來的重大福慧,應為全體受造物所擁有。這樣的雙重價值賦與了一個難以拒絕卻又心甘情願的重擔,由一代又一代的傳教士前仆後繼、生死無懼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傳教事業。
無數偉大的傳教事蹟的確在各個時代不斷的發生,並且還在發生中,同時也被細緻的記錄下來,做為宣揚救恩與光榮天主的符號。本期《哲學與文化月刊》即以此為主軸,而將這樣的傳教事業安放在其中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系譜中,由張省卿與黃渼婷二位教授為我們組織了一部動人的專題,其題名為「基督宗教與少數民族的會遇」。作為編後語,我們願寄與數語略為之介。專題共收錄六篇相關論文及一篇書評。
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Piotr Adamek(顧孝永)所著之“Encounter of Jesuit Missionaries of 17 and 18 Centuries with Tibet and Its Religion”(17、18世紀耶穌會傳教士與西藏及其宗教的相遇)。本文聚焦於明清時期三位耶穌會會士在西藏的傳教歷程,針對其所留下來之文件與著作,記錄天主教與西藏的初遇,並透過其筆觸描繪當時之文化樣貌。第二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士學程黃渼婷教授所著之〈耶穌會士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對少數民族之描繪與文化解讀〉。此文藉耶穌會會士杜赫德之著作,勾勒其對中土之文明理解並依此為基探究其對少數民族之研究。
第三篇論文為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靜峰及其所屬研究生何穎合著之〈論晚清時期天主教在廣西壯族地區的傳播及效果〉。本文針對巴黎外方傳教會在清末對中國西南的傳教途徑進行分析,指出其雖以醫療、教育等方法為本,但由於文化、社會及信仰的分歧,雖尚難謂成功,但種子已播,只待萌芽。第四篇論文為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悅所著〈景教碑刻圖像中的蒙元文化因素〉,本文陳明基督宗教與多元文化的接觸豐富了原有的文化蘊涵。其文針對景教碑銘中保留的蒙古文化,追溯其文化及族群的多元樣貌。
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鄭印君所著之〈開創中的適應反思:1861-1895道明會與臺灣原住民的會遇〉,本文對天主教道明會在臺灣與原住民的佈道事業投以關注,透過梳理相關圖書及文獻、回顧並反思其傳教策略。第六篇論文為達拉納大學語言、文學與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胡龍隆所著之“Shen Congwen’s The Husband — Miao Marriage and Christian Marriage Law in the Early Republic”(從沈從文〈丈夫〉論民國初年之苗族婚姻與基督教婚姻法)。本文以探討沈從文的著名小說為起點,檢視苗族文化中類似基督宗教,而原本不存在於中國的一夫一妻觀念,並剖析沈從文該作品中以伊甸園式的情懷來描寫苗族夫妻間的婚姻與愛情。
而本期的專題書評為輔大宗教系博士候選人張宛新針對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藍柏)所著,中文版由林金源、劉怡彣合譯之《福爾摩沙拾遺:歐美的台灣初體驗1622-1895》所作的評介,張準博士對此書研究及評介精彩翔實,令人想立刻擁有此書一窺究竟。
此外,本期月刊亦收錄四篇卓越的一般論著及二篇書評,包括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曹樹明所著之〈張載性論的邏輯層次〉;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德興所撰之〈《易傳》與老莊思想的宇宙論述背後的語言定位〉;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教授段世磊所著之〈歷史的身體——京都學派的國民風土論〉,以及最後由韓國江陵原州大學(Gangneung-Wonju National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Seung Woo An(安承宇)所著之“Crime and Punishment in the Zhouyi”(《周易》中的罪與罰)。而二篇書評則分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錦枝,點評張昭煒所著之《中國儒學緘默維度》,以及西南交通大學哲學與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許詠晴所針對徐聖心之著作《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加以評論,二篇書評亦十分深入,凸顯該書之精華。
以上為本期月刊的簡單介紹。當然,最好的評論與分享還是得由所有讀者來做,現在我們將這樣的任務交到大家的手上。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22 - 六月 - 13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