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專題主編 黃雪霞
本期以祖籍捷克的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作為專題人物。昆德拉作為當代法國文壇的重量級作家,身兼文學與哲學的雙重品格,他的小說是關於存在的詩性沉思,是繼二十世紀初卡缪、沙特等存在主義學者之後,對於人類具體存在境況的關注與質問。如果說海德格試圖超越對人類開始的有與無的關切,從牢牢把握存在自身;沙特則力圖呼喚個體生命的存在意識,使其進入實存狀態。昆德拉不同於存在主義學家的是他不研究現實,他思考現實中的存在,探索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他把悲天憫人的目光投向現代境況中人類的具體存在。他主張小說創造的人物與他的世界都應該被作為可能來解讀,因此,小說創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突顯自我對存在的思考。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說道:「任何時代的所有小說都關注自我之謎。您一旦創造出一個想像的人,一個小說人物,您就自然而然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自我是什麼?通過什麼才能把握自我?這是小說建立其上的基本問題之一。」換言之,小說家對存在的探索,就是認識現實世界中之人的可能的自我。中國人也說「戲棚上有那一種人,戲棚下就有那一種人」;以小說為載體,以人物為對象,透過現實的表象發現了存在,進而探索存在的種種可能性。於是小說家也成了思想家,寫作在哲學思考的維度上展開,一部部精彩的小說誕生了。
這樣一個兼具文學與哲學雙重特質的法國作家值得我們為他安排一期專題,將他的人、作品以及核心思想介紹給臺灣的讀者認識。在本期專題主編黃雪霞(輔仁大學法文系副教授)的策劃下,為讀者們邀約了七篇專題論文,其中一篇以法文撰寫。這七篇論文分別是:尚.貝西埃(法國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論小說體裁與吊詭的價值〉,洪藤月(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教授):〈昆德拉──浪漫派哲學家抑或是哲學小說家?以特麗莎之敘事為例〉,黃雪霞(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論米蘭.昆德拉的《不朽》〉,劉海清(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米蘭.昆德拉:存在的探索者〉,車琳(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教授):〈夢與真:米蘭.昆德拉小說中的夢幻變奏〉,趙佳(法國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法文系博士候選人):〈昆德拉小說《緩慢》中的享樂主義譜系〉,沈中衡(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昆德拉小說中之kitsch概念分析:以臺灣獨立運動為例〉。
此外,本期依例介紹兩篇專題書評:林玫君(文化大學法文系副教授):〈書評: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李瑞媛(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講師):〈書評:米蘭.昆德拉:《雅各和他的主人》〉。相信透過以上的專題論文以及專題書評,能讓讀者對於這位諾貝爾文學講呼聲極高的法國作家有所興趣,進而閱讀其原文作品,或是透過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所發行的中文譯本,更透徹的認識他。
在法國二十世紀的文壇上,兼具文學與哲學雙重品格的作家以及其核心精神與思想重點,精要的說有: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對真實和真理的追求,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小說只是小說本身創作的歷史,弗朗索瓦.莫里亞克(François Mauriac):為人間悲劇高歌,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超現實主義與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柯萊特(Colette):女性看世界的新視角,聖德修伯理(Saint-Exupéry)和行為道德:向死亡挑戰,羅伯.格理耶(Alain Robbe-Grillet):新小說與新小說的新視角,馬勒侯(André Malraux):藝術即反命運,卡缪(Camus)與荒誕,沙特(Sartre)和存在主義,另外還有多位詩人以及劇作家都為現代人類的境況有所啟示和關懷。期待《哲學與文化》以法國學界有關的專題,逐步的帶領臺灣的讀者進入法國二十世紀的文學殿堂與哲學寶庫。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1 - 九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