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專題主編 陳福濱
「命」做為中國哲學範疇論述的主題之一,其來有自,中國先哲言「命」之論,初盛於先秦,孔子言「知命」,孟子言「立命」,荀子言「制命」;老子言「復命」,莊子言「安命」、「順命」;墨子言「非命」;《易傳》、《中庸》、〈禮運〉、〈樂記〉言「至命」、「俟命」、「本命」、「降命」;諸家之說,各不相同,而同源於《詩經》、《尚書》中之宗教性天命思想。及至秦漢以降,學者言「命」之理論尤繁。
《詩經》以「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尚書》以「惟命不于常」指出「天命」的意涵。孔子在天人關係問題上,以「天」為人事的最高主宰;在「命」的問題上,孔子以「亡之,命矣夫!」說出了面對死亡的態度;顏淵死,其言:「天喪予!天喪予!」以「天」為人「命」的主宰者。孟子論「命」言:「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以「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說明人的生命,乃源自天命,自我修身立業,不以人為之事去傷害自己的生命;強調從生到死之過程中,將生命轉化為參贊天地化育之功能,面對死亡問題應安心等候天命。荀子一方面認為人「明於天人之分」的目的,在於了解天、地、人的原則,以盡人之能;同時,亦認為:「遇不遇者,時也;死生者,有命也。」境遇、死生皆為時運與命所決定,因此主張「自然生死論」,接受人所面對生死的必然結果。莊子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以為「命」乃自然而不可免,人們自當「安命」、「順命」。墨子更提出「非命」論,質疑「執有命者」之說。及至東漢的王充,主張「命」由「稟氣而成」、「氣成而形立」,人一生命運的吉凶、禍福、窮達、貧富、貴賤以至於壽夭、生死……等,皆為初稟之氣所決定,而非人之善性潔行所能改變,於是形成了徹底命定論的思想。而對於「命」範疇的討論,自先秦以至於當代哲學家多所論述,帶來燦爛可觀的哲學反省;這在在地顯示「命」範疇是值得研究的主題。
本期「中國哲學『命』論專題」由陳福濱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邀請以下八篇專論:李新霖(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先秦宗法社會結構下之命運觀〉;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論孟子命觀之哲學基礎〉;孫長祥(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宿命與天命──墨子「非命」思想的反思〉;陳麗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天命與時命〉;林玫玲(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通識科助理教授),〈五德終始論的「命」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林宜均(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暨進修部中文系兼任副教授),〈漢初儒學之遞嬗──論《禮記》中的「命」〉;陳福濱(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充「命」論思想之探究〉;陳旻志(南華大學文學系副教授),〈以鏡原命──唐人傳奇「物類交感」的命論模式〉。
另有專題書評兩篇:王以嫻(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林玫玲,《先秦哲學的命論思想》〉;杜迺翔(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書評:黃克劍,《由「命」而「道」:先秦諸子十講》〉。一般性書評乙篇: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
以上簡述本期編輯大意,敬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1 - 十一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